1921年,微澜激起,大浪将成,一苇红船,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在风雨如晦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阵阵惊雷。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如今已成巍巍巨轮,开启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跨世纪航程,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前进。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内,同学们了解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救亡图存、开天辟地、励精图治,走向光辉复兴。同学们学习红色知识,汲取红色力量,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很难想象,就是一艘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船,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孕育了改天换地的中国革命。红船在南湖,在我们的课本上,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在历史长河的深处。我想,知道我们的道路缘起何处,才能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中华民族是在重重苦难下浴火重生的民族,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怀着同一个初心、为了同一个信念,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才有了今日的国泰民安、盛世清明、山河万里、锦绣前程。
——高二(1)班 王家立、蔡欣妤、薛诗睿、方晓宇、黄逸凡、蒋文曦、陈米纳、潘东阳
坐上游船在南湖中行驶,徐徐微风吹在我脸上。百年前,中国内忧外患,南湖中的游船上讨论的是建党、救国的大业。如今,仍在南湖游船上,新时代的青年们,沐浴在党的光辉中,享受着和平繁荣的社会,一路欢歌笑语。想到这些,我不禁对党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正是有了无数共产革命者的浴血奋斗,才有了当今美好、富足的时代!
——高二(7)班 武治宇
南湖革命纪念馆——一座承载着中国梦的丰碑。它细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从1919年天安门前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到1949年天安门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间是多少希望与绝望的交织。那是无数不屈的亡魂得以安眠,是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开出花来。在这儿,我们回望过去;在这儿,我们展望未来。
——高二(1)班 谢飞扬、许雨轩、徐与同、宋欣、郭世芳馨、丁苏阳、王佳琪、张煜涵、黎静娴、管京
南湖革命纪念馆坐落于南湖湖畔,分为三个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讲起,到中共二十大会议结束,当然,故事还在接力续写。展厅里的展品个个都很有分量,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手稿、七国语言的《共产党宣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巨幅油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全息投影,生动地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像中各位代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的声音如洪钟一般冲击着观众们的心灵,令我们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高二(1)班 王家立、蔡欣妤、薛诗睿、方晓宇、黄逸凡、蒋文曦、陈米纳、潘东阳
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第二天同学们漫步乌镇,去昭明书院体验临摹,去草木本色染坊制作头巾,深入体验了一次江南水乡的文艺情怀。
——高二(1)班 王家立、蔡欣妤、薛诗睿、方晓宇、黄逸凡、蒋文曦、陈米纳、潘东阳
去乌镇,恰好赶上一点淅沥小雨。不用撑伞,走在凹凸的青石板路上,看小桥流水;走在曲径通幽的弄堂里,用指尖触碰灰墙。在这里,仿佛时间都变慢了,两侧陈列着茶馆、面店,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烟火气息。乌镇独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氛围,仿佛可以洗去人们心中流连尘世的疲惫。“缓棹出乌镇,遥山入望希。清流染晴色,稚麦幻春晖”。清澈的流水与白墙黛瓦融为一体,惊鸿一瞥便谱成了诗。
高二(7)班 陈易凡
天气微阴,石板路是湿的,水边杨柳也上还留着昨夜的雨痕,小楫轻舟荡在玉色的水面上,桨摇溅起的水花亦如碎玉投珠,我们踏入这座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的小镇,恍惚间仿佛穿越了一场千年的梦。我们在一条条如画的小巷中游走,亲自描写了一幅字帖,亲手缝了一方头巾,看小桥人家檐下燕,看街边门口野草花,尝了桂花糕,吃了甜糯米,感受到了水乡文化的风韵。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同学们乘船环游西湖,走进“西湖十景”,在句句触动人心的诗词中,感受着西湖的盛景。孤山不孤,断桥不断,忆在杭州,最在西湖。
高二(1)班 魏乐怡
掬一捧西湖清波,白娘子的美丽传说渗透在指缝之间,西湖因有这些精妙绝伦的故事而平添一分厚重,也令无数人心驰神往。三潭映月封存山水记忆,断桥屹立撰写岁月呓语。花港观锦鲤野鸭,放眼四周丛林幽深,郁郁葱葱间演绎生命的鲜活画卷。红棕色游船穿梭于湖上时,又有多少一瞥间的邂逅于止水心间激起一串涟漪。
高二(7)班 陈易凡
断桥烟雨,杨柳垂堤,花港观鱼,来到西湖,原本阴沉的天气竟然转晴出了太阳,西湖如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泛舟湖上,为西湖的美景所倾心,同时也听导游老师讲解了雷峰塔的历史,大量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名句,这让同学们眼中的西湖添上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更有别样的风景。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人类的珍贵历史遗产,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第三天同学们走进良渚,探究古城,传承非遗文化。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写在课本上的”地方。大家走进遗址、参观博物馆,与灵动的小鹿互动,在绿意盎然的天地间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对话。
高二(1)班 宋欣
我们穿越五千年的时光,走过掩埋着五千年前印记的土地。良渚博物院里,陈列着象征权力的玉琮,标志等级的玉壁,以及形制各异的陶器和神秘又可爱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反山王陵埋藏的良渚文化,南城墙展现的先民堆筑技术,鹿苑中的良渚代言“鹿”,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公园里满眼都是绿,低饱和度的各个明度的绿堆叠起来。大片的荷花,等待一个盛夏,邂逅一处文明。来过,未曾离开。
高二(7)班 彭哲夫
良渚,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文明,静静地将自己藏于古老的地层之中,像藏在岩石中的璞玉,惟等慧眼之人发觉。良渚先民的美学智慧令我五体投地,深深地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的内涵刻入我心。
半天游览时间虽短,却令人印象深刻。如今虽已离开那里,但是良渚将会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刻在我脑海里。或许,未来高三备考的某天,古人的智慧会再一次浮现于我的脑海。或许成人后的某天,今日之所见闻会突然浮现我的心头。人一生会从心底被震撼的次数很少,而这绝对是其中之一。
高二(1)班 胡添瑜
第一次知道良渚文化,是在历史书上,而今天我才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一曾经辉煌的文明所留下的痕迹。在良渚博物院,那些玉器上刻画的精美图案令我惊叹。在良渚文化遗址,我参观了墓葬坑与城墙,进一步了解了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那里可爱的梅花鹿也深受大家的喜爱。
高二(7)班 郑墨涵
杭州的夏,似乎是我梦想中江南的样子。早上的天黑压压的,密密的斜织着一层细雨,给良渚遗址的草树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着,像是为它们褪去幼时的乳衣,换上鲜绿的外套。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看着道路两旁随微风摆动的秧苗,想必5000年前的这一刻,良渚人正辛勤的劳作着。玉璜,玉琮、玉钺,精美的玉器虽因长期掩埋早已暗淡无光,却依旧散发着良渚人的呢喃。5000年,良渚并没有因年迈而给人留下肃杀之感,它只是通过一件件玉器,破旧陶器,简陋的房屋,默默地宽容地接纳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访问。它温柔又不失庄重地低语,告诉我历史的意义。
三天的研学旅行到站了,虽然青春正驶向高三,但是我们不会惧怕,因为南湖教给我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乌镇赐我们一份优雅与从容,西湖的南屏晚钟激荡在我们胸中,敲响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思索,良渚以五千年的气魄滋润着我们的身心。
——高二(1)班 李沁潼、王雨纯、李玲吾、姚雅淇、谢雨轩、刘骐瑞、陈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