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高一4班的夏于飞。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我学农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首先,作为高一年级的700分之一,我和大家一样,每天都参加着多样而有趣的活动:割麦子,磨豆浆,种黄杨,每一项活动都教给我们平时在学校无法学习的知识。
再次,作为高一4班的班长,我体会到了身为班长的责任和担当。每天清点人数;或是协助教官管理秩序;或是每晚轮班查寝、记录……我很自豪,因为我们班长团的管理,让我们的活动更加秩序井然。记得野炊时,大家一起包饺子吃,我心中不仅感慨:我们51个人,能作为一个班级体,凝聚在这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否则,我是无法和你们一起,享用这样美味的佳肴。
最后,作为团委学生会的副主席,我看见了我们学生会的同学们又肩负着另一份重要的使命。篝火晚会的筹备,无疑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我们先是用3天的紧迫时间,排演一台精彩的歌曲串烧;接着,文艺部和宣传部宣传委,争分夺秒,牺牲休息时间,统计节目,剪辑音乐;最后晚会的现场,我们统筹管理着现场秩序。所有的一切,只为在最后的夜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此刻,我相信,我们做到了。
在此,我想感谢我们高一年级全体团委学生会的成员:管理部,每个夜晚,查寝工作的组织、统计;学习部每天伴着星光赶出的文稿;宣传部和宣传委的小报评比、拍照修图、加班加点筛选照片……还有许多没有以部门为单位参与工作的同学们,感谢你们每个人在这个神秘的组织中,默默的付出和贡献,让我们这次的学农,更加令人怀念。
最后的最后,这一次学农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的高中生活,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一笔。它不仅让我们在劳动务农中磨炼,在协作互助中成长,也让团委学生会的27名同学,凝聚在一起,了解彼此,信任彼此。相信我们的这三年,也一定会像这几天一样,充实而精彩。
高一4班 夏于飞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4天的学农活动里,我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编草鞋,第一次给小麦脱粒,第一次施肥除草。在兴奋好奇之余,我还学习到了到了农业劳作的意义以及农民的质朴和坚毅。
还记得第三天下午我们学习给小麦脱粒,一个农民伯伯先给我们示范了连枷的用法,把长板旋转着甩在地上,砰砰作响。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难,同学们跃跃欲试,但是并没有几个人能成功地将连枷夯在地上。在同学失败的时候,那个伯伯总是走过来,一遍遍地教同学如何正确握杆,手把手地教他们甩动连枷,没有一点点不耐烦。终于轮到了我,我撸起袖子,有点激动地举起连枷,哇,好重!连枷“啪嗒”一声软绵绵地打在地上。第一次失败后,我又连续挥了几次,仍然不对,还把长板子和手握的杆子卡在了一起。正当我焦急地甩动杆子想再试一次的时候,那个农民伯伯走过来,把我的手放在底端,他握着杆子上部,手把着手一边用力挥舞连枷,一边简洁明了地说道:“下去的时候腰跟着下去,起来的时候腰也跟着起来,要像这样......”听着板子落地发出结实的“嘭嘭”声,感受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传递出来的力量,我不禁嘀咕道:“好厉害”。那伯伯听到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憨厚地笑了笑,让我自己练习。根据他的示范,我弯腰,发力,抡起胳膊用劲将连枷甩,“嘭!”的一声昭示着我的成功,我又连续挥动几次,都将板子结结实实地夯在了麦穗上。那个伯伯看着我,点点头,指着我笑着说道:“打得不错”看着他质朴的笑容,想着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由想起《白杨礼赞》里所写--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这正体现了我国农民的坚毅和质朴。我们应当牢记他们的艰辛,学习他们的坚毅,不管做什么事都认真对待,持之以恒。
谢谢大家!
高一12班张静蕾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一(14)班的徐迩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昨天,我们高一年级的学农活动刚刚落下帷幕。烈日下,同学们播撒种子,栽种树苗;挥动锄头,割麦犁地;踩水车,磨黄豆,编草鞋,施农肥……虽然大家被晒得头晕眼花,手磨破了,鞋弄脏了,但我们的的确确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也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播种的幸福。
当今社会,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城市生活,离开了农村的土地,不再进行直接的农业耕作,但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正飞速发展。这离不开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农业工作者做出的贡献。就在前天,我们刚刚得知一条悲痛的消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曾说过:“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随后他的研究不断突破记录,直至2020年,他依然在刷新着亩产记录。他的研究不仅造福了中国人,而且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杂交水稻均已大面积种植。
尽管如此,但中国依然不是农业强国。如今,在全球有五大农业强国,分别是以色列、丹麦、日本、德国和美国。这五个农业强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使用比重很小的人口养活了巨大的人口。以色列一个农民可以养活近百人;丹麦、美国只有2%的农业人口,但是养活了整个国家;日本、德国都是利用高度科技化的农业来提升效率,减少人员投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14亿人民,虽然目前国内粮食种植正走向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人口当中50%是农村人口,如果有10%的农村人口在从事农业活动,那么就是1.4亿人。
所以,要想让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希望寄托在新时代的青少年身上。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应当在心中种下一颗为社会做贡献的种子。希望我们都能向袁老学习,学习他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愿我们大家都能脚踩大地,不懈奋斗,仰望星空,不忘初心,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高一14班徐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