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国旗下讲话
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一一借冷眼反观生活

各位老师、同学:

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家庭礼仪——借冷眼反观生活。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放学的路上,一个小男孩礼貌地与路人打招呼,帮助老太太过马路,甚至微笑着原谅冲撞他的冒失者,但当他跨进家门的一瞬,却见光景一闪,男孩一把扔下书包大叫一声:“我饿死了,快开饭”。

故事戛然而止,显得有些突兀,但若再细细一想,你便明白了它情节的巧妙之处。我们的同学们也许会摇头叹息:“唉现在的孩子真是不懂得尊敬父母”。但却未意识到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孩子,我们若能进一步思考到这一层面,必定会为自已平日在家中的某些言行汗颜。

我们可能认为,家是我们倾诉一切喜恕哀乐最安全也最恒久的地方,父母家人更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真实而无所顾忌,在家中谈“礼仪”岂不是太做作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在这里说的礼仪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而产生的对事对人的态度,在“家”这个范围内“礼仪”应该被注入了至亲的情感,它的目的在于表达你对于家及家人们的热爱与尊敬。

有人问:“我每天回家都会向父母问好,还要怎样?难道像在课堂中一样刻板恭敬吗?  这部分人的家庭礼仪显然是失败的,从“还要怎样”这句话便可见一斑。他们与上述的认为“礼仪”做作的人相比错误认识就更深了。“还要怎样”传达了一种不屑、不重视的情绪。家庭中的礼议是无需过于刻板。严格地说它没有固定的规范与标准,按各个家庭的实际而定,以所有家庭成员的满足愉悦为最终目的。它没有公式套路,因为它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角落之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无时无刻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致于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反射,才有可能做到完美。

我已经在这里讲了三、四分钟的话,不知台下有多少同学已同我一样如坐针毡、芒刺在背?

当然,人非生而识礼者,孰能无过?养成家庭礼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互进不断改良的过程。问题就在于怎样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话中敏锐地找出自己在礼仪上的忽视点。你所需要的是一双“冷眼”。这里的“冷”不是“冷漠”而是“冷静”,就好像通过与你和你的家庭毫不相干的一个陌生人窥看你每日的生活细节,又好像把这房间里的一幕幕都直播在繁忙得街市上,那些你的视角不易发觉的小问题便都暴露在阳光之下了。你可曾注意过离家出门时自己拖鞋的摆放位置?你可曾在饭桌上边吃边大声说话?你可曾未经父母允许就随手拿走家里的小东西送给别人?你可曾毫无感激地接受着父母为你服务?做这些举动时不会有人感到羞愧,这些小事发生的自然,做完之后,也不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它们——它们太普通,普通的不能进入我们的记忆,但一旦用冷眼旁观,那效果立马大不相同了。人总是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摒弃这一点不谈,就是抹去了对于自己行为的主观色彩,我们对于正误是非的判断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

亲爱的同学们,此时,我猜你们当中己经有一部分同学在开小差想着别的事了吧,我承认, 我这次演讲的主题——家庭礼仪比较枯躁,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它并不无聊,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社会,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时常可以听到一些由于家庭关系矛盾所引发的惨剧,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对于家庭产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家庭矛盾的根源何在?追根究底还是家庭礼仪问题。家庭是一个由血脉亲缘关系组成的整体,本身不存在什么尖锐不可化解的矛盾冲突。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互敬互爱,做事说话时都认真地考虑到其他家人的感受,切实地落实好家庭礼仪,还有什么问题不能缓解?什么隔膜不能沟通?又会有什么差距成为横亘在我们与亲人之间的障碍,致使我们感觉被孤立,被遗弃?

总而言之,礼仪是根源,把握着我们家庭关系的大方向,差之毫厘,就有可能谬以千里。这也正是我在最后重申其重要性的原因。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都能在我的不完善的发言中得到一些感触,一点启示:珍爱家庭,重视礼仪,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谢谢大家!

高一(11)班

张欣杨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