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树(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摘要:百年老校的办学历程是一个由常规发展时期和范式转换时期交替构成的过程。在范式转换中,学校应继承和超越旧的传统。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中,名校应通过合作增大行为空间,以建立的新的范式。
关键词:百年老校 范式 传统 行为空间
诞生于清末民初的一大批中学伴随着中国坎坷的现代化里程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每一所生存至今的百年老校的办学历史几乎都是一部中国的现代教育史。在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今天,与国际的接轨和对传统的回归常常是相伴相生的,在空间和时间上我们都有了更宽泛的视野。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中来审视百年的历史,其目的正在于反思学校发展的成败得失,从历史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本文试图从历史分析入手,从中学办学范式转换的角度阐明名校传统的意义和名校的责任。
一、百年老校的办学历程是一个不断积累、连续进步的过程吗?
美国哲学家库恩在批判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科学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连续进步的过程时引入了“范式”的概念,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是断续的由常规科学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交替组成的一个过程,科学革命的标志就是范式的转换。而范式绝非是一个纯客观的或纯逻辑的概念,它深深受到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1]
一般认为范式有三个层面:一是哲学范式,可理解成一种信念或办学理念;二是模型范式,可理解成学校文化;三是图像范式,可理解结成学校运作的具体规则。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往往由科学内部发生不同,在中学办学范式的转换中,外部的政治因素或者说宏观政策因素对学校办学范式的转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政权更迭、政治运动常会导致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从而使学校的办学范式发生转变。
以南京市金陵中学为例,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在其前40年的办学历史中,校名、校址、校长、课程虽有更迭,但一直在美国教会的绝对控制之下,校长全部由美国人担任,课程中宗教始终作为最重要的必修课。这一时期的学校发展处于常规发展时期。二十年代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非基督教运动”,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收回教育权”,规定大、中学必须以中国人为校长才能备案,且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宗教课程改为选修。其后虽有抗战西迁,但办学思想并无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范式与前四十年有极其明显的差异。[2]1949年解放后金陵中学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革结束这三次重大的政治变动也使学校的办学发生彻底的变化。在每一时期的内部,学校的发展虽也有起落,但其办学思想的发展仍是连续的。
因此学校办学思想的演变绝非一个线性的连续进步过程,而深深受到宏观政策演变、教育理论发展、校长治校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学校的办学就会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当革命性的变化完成后,学校就会呈现出常规发展的局面,直到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出现。因此,学校办学的过程是一个由常规发展时期和范式转换时期交替构成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同一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差别往往比不同学校在相同时期的差别要明显的多。
二、在范式转换中提学校传统的继承意义何在?
库恩认为新范式与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即无法用共同的尺度来衡量其
优劣,因此科学的革命只能认为是进化,而不能认为是进步,这种带有鲜明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饱受批判。库恩的观点虽有其激进的一面,但用来反思中学的发展历程是很有启发的:范式的转换是否一定意味着学校发展的进步?或者说创新是否一定意味着进步?文革时期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过分强调而导致的对中学教育的灾难性影响,不正是在反思文革前时期的种种教育弊端而做出的改革和创新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改革和创新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创新本身不应该取代进步而作为目的,它只是求得进步的一种手段,而不合理的创新取得的往往是倒退。
在科学领域的范式转换中没有一次不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超越,如果是完全脱离传统的合理性构筑成的新体系,尽管其内部可能是自洽的,但也极可能是伪科学。同样,学校发展中的创新不能无视传统的力量,创新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而是摒弃一些传统,同时也选择一些传统纳入到新的体系中并且赋予新的意义。这绝非简单的做减法和做加法,即去掉一些,增加一些,重要的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将其纳入新的范式,这正如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摒弃“以太”的概念而赋予“原子”以新的意义一样。这种范式的转换不应该是由外向内,强加给学校的,而应是内外结合的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其实,传统也不是能通过外力能彻底改变的,它必然以某种潜隐的方式在传承。真正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实现的标志不应该是教育政策的强制性贯彻,而应该是“教师共同体”都真正接受并认同了新的范式。
强调传统的意义正在于为今天的创新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在传承和超越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范式,而求得教育的进步。
三、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打破囚徒困境,增大行为空间?
中国的经济、文化在当前正处于范式转换的时期,思想的繁荣和思想的混乱并存,我们需要怎样的新的范式?从文革结束后到今天,中学逐步从一元的前苏联教育思想中逐步走出,到今天以西方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这个过程的变化是渐进的。然而在今天,一方面是教育思想的繁荣,另一方面是教育现实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应该如何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面对的挑战?
残酷的升学竞争使学生、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深陷于“囚徒困境”中,如果其他学校都搞应试教育,一所学校不搞,在现在的评价文化中,这所学校的损失是最大化的,选择搞应试教育就是最佳策略;如果其他学校都不搞应试教育,一所学校搞,这所学校的利益是最大化的。在这样的博弈困境中,必然达到博弈论鼻祖纳什所称的“纳什均衡”状态,即所有学校都选择搞应试教育。而实际上对社会、对学生最有利的是大家都不要搞应试教育。这个模型虽然有简单化之嫌,但却如实反映了中学面临的困境。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中,中学有怎样的行为空间?
在短期内评价文化难以改变的现实下,作为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名校应该肩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从内部去努力改变现状。打破囚徒困境的办法,一是取消或修改规则,二是各学校之间加强沟通、理解和合作。目前的评价文化受到传统观念、生育政策、社会保障、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绝非学校内部短期之内能改变,名校惟有加强合作,减少相互制约以求得教育整体的进步。
这样的形势下,一所学校的行为空间是很小的,但众多名校的合作必然会扩大各自的行为空间,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名校共同体”也可能在更大的行为空间内创造出新形势下中学办学的新范式,这种范式正是在各校优秀传统基础之上结合新的形势形成的,它包括了一系列共同认可的理念、文化和准则,但并不限制学校的创造性和特色。如果这种新的范式为所有中学接受,那我们无疑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学教育的革命。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所中学办学过程绝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常规发展时期,学校需要解决难题,赢得连续的发展。在谋求突破旧的范式,建立新的范式过程中,学校应该在尊重传统、超越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创新。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名校应通过联合增大行为空间,以形成新的办学范式。
参考文献:
[1]野家启一,库恩范式[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2]姚远,钟楼嵯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