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教师发展处  | 教科研成果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课之四(黄皓燕)
 
课题信息
 
    授课人:黄皓燕
    课题:高三物理复习-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班级:高三(8)
    授课时间:2012年3月1日
    这是课题组推出的系列研究课之四,欢迎老师们积极尝试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开设研究颗。
 
课堂简介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热学复习的尝试
 
黄皓燕
 
    热学(选修3-3)的学习一直令学生很困惑,知识点比较多且比较零碎,学生一般觉得学的时候较简单,但忘得也快。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在今年运用思维导图对高三热学的进行复习教学,希望能对这一现状有所改变。同时,也是一次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教学的尝试。
这节课的复习主题是“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现将本节课的流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运用思维导图展示热学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见下图,让学生首先见到“森林”。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说明“大量”的分子?由此引出分子的大小(直径)很小,分子的质量很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
    3、复习了分子大小的测量—油膜实验。这一实验通过下列思维导图来复习,配合实验过程的动画,复习的比较清晰。

    4、重点解决了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进行微观量的计算的问题。
 
 
课题论坛
 
夏广平:
    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热学、波动、原子物理等选修模块部分,知识点相对较多并且比较零散,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当然,这种教学形式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进行深刻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因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这种思维方法的学习对提升学生学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锐:
    黄皓燕老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进行高三物理课堂复习,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特点,将分子运动论零散的知识内容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不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同时也是一次教学呈现形式的创新。
   黄皓燕老师课的设计逻辑性强。通过对“大量”的讨论,从而折射出分子之小,即分子体积、分子直径、分子质量。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通过一定的物理模型建立了物体的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再通过油膜实验角度对物体微观量进行实验测量。通过上述三个方面,不但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示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面。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整节课设计流畅。黄老师娓娓道来,不但讲解到位,分析清晰,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集体研讨。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协作学习的意识。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复习
 
——对高三一堂复习课的评析
 
 邱会明
 
    3月1号听了黄皓燕老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教学的研究课,现将听课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维导图能体现知识内容的整体框架
    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是热学中的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是热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常规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但会忽视热学内容的整体框架及分子动理论与其它知识点内容的逻辑关系。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是把热学这个主题写在前面,然后考虑“次主题”,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知识内容的整体框架就能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回忆,加强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能呈现物理的思维方法
    在呈现热学主题后,黄皓燕老师用“关键字:大量、问题、固体模型、气体模型等”的方式表达出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和内容,并和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互动,及时和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关键字中,不仅有知识点的内容,而且有思维方法,知识内容和物理思维方法随机出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复习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在常规的复习课中,教师也会关注知识内容和物理思维方法,但由于呈现的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回忆和记忆
    黄皓燕老师在呈现主题时,有清晰、强烈视觉效果;用关键词、符号、颜色、文字形象表达内容;以立体方式思考,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思维方法显示出来…可见,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和记忆。
    四、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收放自如的方式,开启学生大脑的潜能,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这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思维导图在简单的多知识点复习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专题复习、新课教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思维导图”的“两株树”
 
——兼评黄皓燕老师执教的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复习课
 
朱建廉
 
    观摩了戴建良老师运用“思维导图”技术而组织的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后,初步接触到了“思维导图”;这次又观摩了黄皓燕老师基于“思维导图”的技术平台而组织的一节高三物理复习课,似乎对“思维导图”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领悟。
    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目标通常有两个指向,即:指向学科教学的“呈现内容”和指向相应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果说学科教学的“呈现内容”会由于课程标准的制约、课程教材的编写和相关学科考试要求的规定而表现的相对稳定的话,那么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则相对会表现的更为灵动一些,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征更多的则是表现在这一环节中。但是,理性的教学运作应该意识到:一方面,尽管学科教学的“呈现内容”受到了诸如“课标”、“教材”和“考试”等因素的制约,但在实际的教学运作过程中针对“呈现内容”而实施相应的整合仍然应该是教师劳动的创新点;另一方面,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无疑将会受到相关技术手段的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基于“呈现方式”的创新性劳动往往会依托于相应的技术平台。

图1

    若从上述两个方面来审视黄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则可以作如下几点评析:

   第一,在基于“呈现内容”的基本知识整合问题上,黄老师首先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在“思维导图”的平台上植下了如图1所示的一株“知识树”,而把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设置为这株“知识树”上的一枝(分子动理论的要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所组成),通过“树状知识结构”的呈现,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第二,在基于“呈现方式”的逻辑线索梳理问题上,黄老师则是在呈现次序上开动脑筋,主观上试图通过呈现次序的合理安排而逐步展示出如图2所示的一株“由根到枝、由枝到蔓”的“逻辑树”,而在客观上也确实于教学的运作实践中借“树状逻辑线索”实现了零散知识再认过程的有机串接。

图2

   第三,在基于“油膜实验”的核心内容的知识梳理中,黄老师关注的是“实验原理”的剖析和“实验设计”的解读,复习过程中有序的呈现出如图3所示的界面中内容,依次提出若干问题而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的运行。

    第四,在基于“媒体技术”的实效性运用的问题上,黄老师较为清醒的意识到了“思维导图”的局限与不足,在主体性依托于“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还借用“PPT”课件的辅助与支撑,这种在使用“思维导图”的同时而不排斥其他技术的理性做法,一方面是对特定技术的理智认同,另一方面也是使得整节课在“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等两个方面均做的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支持着教学目标达成的缘由。
    受到戴建良老师和黄皓燕老师的两节课的启发,在基于“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的问题上逐步清晰地形成了如斯设想:如果大家都能够积极的关注“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如果大家都能够在应用“思维导图”服务于教学时去种植基于“呈现内容”的“知识树”和基于“呈现方式”的“逻辑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现场呈现出“绿树成荫”的美好景象就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
 
课堂写真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