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信息
授课人:王苏豫
课题:细胞呼吸
授课时间:高一(2)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25日
这是课题组推出的第三节研究课,生物组的大部分老师及其他学科的部分老师参加了听课。欢迎老师们积极尝试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开设研究颗。
课堂简介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王苏豫
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因其特殊的界面设计,在我们常用的PPT、动画、WORD等以外,增加了一种知识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形式多样、方法多变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持续地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关注程度,有利于不断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丰富的、有关的知识联系,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因思维导图具有可将各类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预设的教学效果,安排编制图表、PPT、动画等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由于文字输入比较方便,知识层次可以灵活呈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的使用,与我们熟悉的知识树的构建非常相似,但其特有的动态性,可以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个人教学或学习情况的需要,使图中涵盖的内容不断丰富,并形成新的知识联系,是一种活的可以生长的知识树。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由于“思维导图”特别有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比较适合概念比较集中的内容的教学、阶段性复习的教学,包括学生运用导图进行自主复习等。例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重要内容,概念多,知识联系复杂,运用思维导图,结合实验、PPT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学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思维导图软件设计如何升级,毕竟是一款为教学服务的软件。通过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和对学生学习使用中的态度的了解,我们感到,如果为了用软件而机械地、单一地使用思维导图,那么,不仅不能发挥其启发思维的作用,还会限制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如何用好思维导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课题论坛
从一枝一蔓到参天大树
——简评王苏豫老师运用思维导图的生物教学
陈 益
思维导图是近年来风靡教育和管理领域的材料组织和呈现工具。在我们的高中教学中有哪些应用?它适合什么样的学科和课型?与现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效果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我们走进了王苏豫老师运用思维导图的生物教学课堂。
这堂课的课题是“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众多的概念和关系正如同课题“细胞”一样沿着思维导图的“节点”和“连线”不断分裂生长,教师的讲解和师生的讨论交流又如同“显微镜”在“节点”处“聚焦”、“放大”,概念由此生成并不断清晰、精致;众多概念的从属、并列、交叉、递进等关系,通过“连线”逐次呈现,如同血脉相通、筋络相连,虽纵横交错,却畅通无阻。
在我的概念中,生物是一门“描述性”或“叙事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类似这样的学科和课型的教学,思维导图其强大的“牵引”、“组织”、“整合”等功能表现得尤为显见。思维导图不断生长的“触角”,将学生引领到新的认知世界,导图的生成和知识的建构互动共融,从一枝一蔓到参天大树,与树冠同时生长的还有地下的根须,枝蔓可能脱落,而主干不倒、根须长生,留下的主干和根须不就是根植于学生心灵的学科素养吗?
戴喜:
1、教材内容通过软件工具转化为教学内容点,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图在新的思维图的影响下进行优化整合,理清知识的脉络体系。
3、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以网络拓扑结构代替线性结构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加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可以增加前后知识联系的图表关系,更好地揭示了前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许峰:
王苏豫老师是生物组第一个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授课的教师,作为资深名师,单是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就很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我前面听过王老师一节用思维导图开展的复习课,受益匪浅;而这一次的新授课,更让我们全面的领略到王老师的教学风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及效果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1、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不仅会改变上课时的呈现方式,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导图可以让学习者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由主干发出的分枝从中央向四周发射,各分枝形成一个个连接的节点树状结构。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既重点突出,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能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2、思维导图也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从王老师对这节课的构想,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帮助她将零散的概念系统的整合在了一起,在形成全景图后再细致深入的分析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创设情景,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系统、科学,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3、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类容,任何课型都适用。在这节课中王老师辅以链接的PPT、动画,并有大量的板书、板画,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领略到一种在新授课中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操作模式。当然,如果没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想驾驭这样的课堂还是比较困难的,年轻教师需要付出的更多的努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图形多、概念多,每个概念联系密切,这些特点的出现更加决定了我们学习生物应该运用思维导图这种科学的方法。在学生们掌握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很好的帮助他们记忆,在理解的过程中促进思考,通过应用的过程打开他们的思路。
蒋英子:
今天听了王苏豫老师的《细胞呼吸》这节课,很受感触。
王老师是我们生物组的老教师,也是我的指导教师,而她对于新事物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常常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汗颜。两个月前,就听王老师说起思维导图的使用了,但是偷懒,也没去多想,但经常看到王老师对着电脑在做这做那。很快就听她说,会使用了,而且能将PPT以及图片和视频结合进去了,想想觉得挺神奇的,也没去多想。
今天,是王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开的《细胞呼吸》这节课,我们生物组的一行老师都去好好地学习了一番,真是感慨万千。之前,也去想了想,这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觉得困难多多,但是,看到王老师将思维导图、板书绘图、讨论等方法很好的结合在一节课上时,就觉得万事开头难,但是就怕有心人。王老师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已经将生物必修一的所有内容都很好的整理在内,还有机的结合上PPT和一些视频,这使得多媒体这种工具能更大的发挥它的长处,并且使生物学的知识是以更加有逻辑的方式呈现。不过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序的结合和使用,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起到反效果。
大家也提到如果能结合众多老师之力,将高中的生物教材中的内容都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形式展现,那将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资源,对于老师的复习授课以及学生们的知识整理,都是益处多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许龙兵:
1.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让知识呈现的更有逻辑性。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2.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的同时加深每一个小的知识点的理解;
3.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
4.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5.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会引导您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可以为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
6.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否具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7.思维导图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课堂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