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 学科主页  | 英语  | 网上荣誉室
从教杂感(五)
从教杂感(五)
金陵中学  彭昆湘   08.6.16
在教育这个阵地上,需要一支思想活跃,教艺精湛,事业心强的教育大军,为百年树人尽心竭力。高明的教育追求什么样的目标?罗素的回答是“你教的学生他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面包含的深刻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其核心的东西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心存思想,敢于质疑,大胆创新。要培养出这样的学生,首先得有这样的老师。老师若有个性,有思想,才能感化影响所教的学生。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多为注入式,传教式,特别是在目前高考模式下,师生皆为分数的奴隶,培养的人绝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儿。许多学生是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经过实践,才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的中学、大学生活使得许多青少年思想僵化,思维拘谨,不善独立思考,习惯于接受指令,甘为驯服的工具。我们都十分纳闷世代炎黄子孙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就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有人认为这与社会体制和教育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体制的民主成分不足导致教育缺乏民主,导致校园少有多种思想观点的并存与争议,束服了人的认识水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当然也与教育投资不足,科研经费缺乏有一定的关系。国内留不住人导致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之中,强化民主意识,倡导学术民主气氛,应该是第一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首先得有很强的民主意识。要尊重知识分子,要有“人是人”的认识。人是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不能成为他人的工具;对一切事物都应有多元论观点,不能执一见而概括一切,儒家特别重视“和”,“和”就必须有异,把各种“异”调和起来就是“和”;五味俱全,八音齐奏,可以得到“和”;如果只有一样的味和音,就只是“同”而不是“和”了;不能以自己的观点权衡其他的一切,互容互让才有民主的可能。一些生源好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学生在这些学校中若能得到生动活泼的教育,他们将终生受益。要让一些有思想,有水平,有学问,有个性的老师开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积极能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怀疑,不习惯于接受,善于逆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金中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研究性不足,传统基础性过多,基本类似于校园文化课。其形式到内容有待于更新。从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的角度看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减少老师的教课内容,增加对问题的探讨时间和比重,让学生成为主人主体;二是学生要作恰当的选择,把文理两类学生中富有开发性的学生筛选出来(大约三分之一)加以训练指导。三是研究课程要增设具有创造性的项目,让学生展示才华,力争在中学雏鹰展翅,笑傲长空。要给学生一些相对熟悉的问题展开探讨研究,树立正方与反方,进行争辩,在此基础上各自撰写出不同观点的论文,选编成学生思论。不能只搞一言堂的论文集,一言就扼杀了群言,就会埋没真言。至于老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大胆思维,学会运用哲学逻辑推理,学会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学会科学阐明观点,学会创新。
以“群言论”看当今的课程改革,就不难看出问题所在。人非先知先觉,一场从未有过的惊天动地的大规模课程改革不亚于三峡工程,而三峡工程是在两支各有百人的观点对立的科学研究大军历经几十年的考察论证,经过无数次的激烈辩论才上马的。课程改革从制定方案到出台,前后顶多三年,在少数省试行之后,反响很大,问题很多,对此有关方面却故意回避,反而利用媒体,报刊,利用投机文人大谈其“优越”,“进步”,在一轮(三年)还未结束,就先行定论,全然不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官方媒体封杀不同观点,权威刊物只刊登赞美之词。这些做法虽然可以欺世一时,但绝不能欺人一世。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历史上类似这样以强权行事带来国难的沉痛教训不可忘记。后人应该在前事之师的启示下为民族的科学进步发展抵制伪科学,反对急功近利。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