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离开母校金陵中学45年后,为我们1952届三个班同学办了一件事,创办同学刊物——《友声》。
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返回故里,参加母校校庆,与同学间联系多了起来,几次同学聚会,亲切温馨,有说不完的话语,道不尽的故事。于是想起用文字刊物交流的办法,商量后由我和齐鲁同学任编辑,1997年7月1日创刊,出了第一期,刊名为《友声》。最初印了100份,分发大家,受到同学热烈欢迎,他们陆续送来稿件,接下去基本每季一期,发行数增至150份。坚持了十七年,直到我快八十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才罢手,此时已到第73期。纸质《友声》停刊后,又办了十期电子《友声》。现在又以微信群的形式延续着这种友谊的心声。
《友声》顺理成章成了1952届同学沟通的桥梁。我们回忆少年时的光景。同学之谊,是诗是画,也是一份记忆、一种念想,更是一腔情怀、一生眷恋。正是这些,编织了《友声》里华美的篇章。
同学们有的回忆母校培育之恩、恩师点拨之情,例如龚方岳的《回忆金中》、朱守中的《永远的记忆》、江彼得的《点点滴滴忆金中》、杨荣光的《母校琐忆》等;有的记叙自己的成长经历,例如单明婉的《往事琐忆》、崔泽春的《忆青春年华》等。柳铮铮同学的《友情无价》,讲述她在重病中得到同学们热情关怀帮助、战胜疾病的故事。远在大连的陈佩缘同学寄来《友谊伴我行》一文,讲她在人生旅途中多次获得同学帮助和支持,助她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因为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友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栏目越设越多,共约七个板块。第一版块为“校园文化”,第二版块为“同学会活动”,第三版块为“同学情况”,包括同窗志、忆同窗、杏林篇、鲁班篇、园丁颂、同学新地址等。第四版块为“漫画人生”,包括忆往、回味、生活素描、老有所X、钟山夜话等。第五版块为游记,第六版块为“校园文艺”,第七版块为“祝你健康”,后来形成《健康与长寿》副刊。我最为得意的栏目就是第四版的“钟山夜话”,这有点像“燕山夜话”了,而署名则为“众家村”。在创建此栏时有一番话:它不是滔滔宣言,又不是文雅艺作,那是“悄悄话”、“常人琐事”之类。需静下来,才想得起;需挖掘,就有素材;需细品,才有滋味。它能透过一二件小不点的事,让你领悟人生的美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趣味无穷挥之不去。十多年来,这个栏目一共发了十四篇文章,有同学生病时的疏导,亲人去世的安慰,也有人生的感叹和心中要说的话等等。
《友声》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有同学说,每到要出版的日期,就在等待新一期的到来。不仅得到老同学的钟爱,连同学的家属也每期必读,赞赏有加。儿孙们惊诧于我们对同学友情的执着、痴迷。他们哪里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的同学情谊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印迹,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正是芳华正茂、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我们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有共同的眷恋——那就是对母校的魂牵梦绕;我们有挥之不去的思念——那就是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退休以后,更体会到同学友情的纯真,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信任,彼此没有利害关系。直到现在,见面后我们还会直呼昵称:老二、眼镜、三春、麻哥……我们珍惜记忆中的这块圣地。我们还向金中校友会、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分别赠送了全套《友声》,保存反映1930年上半叶出生的我们这群人生活思想的刊物。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同学聚会是一种信仰。我说同学办报则是一种交流、一种快乐。正如我们《友声》的发刊词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字不在多,有讯则灵。斯是小报,惟吾德馨。六十功名成,相聚在如今。谈笑皆文章,往来吐友情。可以共交流,互促进。无世俗之困扰,无后顾之忧心,同窗互关爱,学友互尊敬,孔子曰:何陋之有?
进入2021年,我们1952届同学都快九十了,但“友声”还在继续着! 看“金中友声”电子版,不分期数,天天更新、时时更新,而且上海等地同学又发起建立“金中友情”网,与“友声”互补,大大增进了同学交流。这种交流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须臾不能离开。
李永泰(1952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