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5日上午,7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冒着纷飞的大雪,兴致勃勃地回到他就读了三年高中的母校——南京金陵中学。他满怀深情地重温了青年时代的校园生活,临别时欣然为母校题词:“沉沙无意却成洲”。
1955年厉以宁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前夕曾写过一首七绝自勉诗:“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到了1985年,在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厉以宁把这首七绝扩展为一首《鹧鸪天》:“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咀嚼厉老的“自勉诗”,深感他对母校的题赠意味深长。想起《锺楼嵯峨—百年金陵人文作品选读》这本我校的选修课教材,书中收录了陶行知、盛成、柯象峰、吴景超、宗白华、王绳祖、杭立武、程千帆、厉以宁、吴敬琏等一批金中著名校友的数十篇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成才之路,而且启示我们发现了一个成功的普遍规律——“沉沙无意却成洲”。
“沉沙无意”,然而恰是这“无意”成就了一种境界,足见“无意”实则大有深意:它是傲视困难“千弯百折不回头”的精神,它是摒弃狭隘偏见“虚怀若谷”的胸襟,它是不惟功利“只计耕耘莫问收”的品格。说到底,“无意”乃是“有意”坚守一种排除庸扰、遵循规律、追问本质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成洲”。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那么引导人成长的教育又当如何呢?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对有关教育的大大小小的命题并不陌生,然而“沉沙无意却成洲”七个字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很多令人忧心的教育现象,其原因也许正是“有意”过度。尽管可能出发点是良好的,热情也是高涨的,工作也是辛苦的,而其结果最终却极有可能“流沙纷散”。“沉沙”乃是缘于心中信念长存而不为风潮所动。我们的教育却在很多时候表现为风起潮涌中随波逐流和急功近利,而不遵守教育规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甚至未来作为代价。
不禁又想起了厉以宁的中学逸事。厉以宁小时候就喜欢文学,进入中学后兴趣愈发浓厚。在金陵中学就读高中期间,他创作了第一首词,然而他从来不曾想过将来要学习文学。他曾说:“我从高中起就写诗填词,都是有感而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版诗集。现在出版了诗选,也算是‘沉沙无意却成洲’吧。”两年前我校一位保送清华大学攻读工科的同学,毕业留言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金陵中学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感觉到学校在竭力把我们送到高考这一成功的起点,而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二寒假回到家乡,从初中一位同学那得知,鉴于综合会考不考世界史,他们学校理科班已停上历史课。我很吃惊,因为在金中历史、政治等科目都是必修科目。可后来我就很感庆幸了,至少我没有成为高考的奴隶,而且已为高考成功起点后的路程做好了知识储备。”这位同学的话至今想来愈发令我感佩,我也更欣幸于自己能够坚持将“既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写在每一学期工作计划书的扉页,尽管坦率地说,每一次的坚持我心中也不无忐忑。
一直记得爱因斯坦《关于教育》一文中对教育的一句精辟论断:“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厉老的赠言与爱氏的这个著名观点其实异曲同工。
“沉沙无意却成洲”,我愿与所有坚守教育根本的同行们共勉。
金陵中学 丁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