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和谐城乡——2016年高一学农纪实
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16年5月12日—15日,我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前往“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
四天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赴农户家开展农村现状研究,还是下农田体验农村劳作的艰辛;无论是下茶园感受茶叶芬芳的背后采茶的细致,还是参观艺莲苑感受现代农业的发达,孩子们都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城乡差别的无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息与压力!
下文为学生在闭营仪式上的发言稿和回校后学生所写的心得与体会,通过这些体会,相信我们能切实体会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这四天农村社会实践的深远意义!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首先,感谢行知基地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温馨的食宿环境,为我们开设这么多精彩的活动,感谢这四个日夜与我们携手同行的老师同学们,也感谢自己更坚强,更懂事了。我们长大了。
四天多么短暂,但那份采撷到的返璞归真的悠然自得是最珍贵的情怀。不知你是否记得清晨起床时嗅到的泥土的清芬,多么舒畅。诗意的田园风光画一般开在心中,心轻轻一挥手,晨光像一叶舟,载我们从繁华都市的华灯溢彩逃离,平静地穿越原始的自然之窗。将窗口放大,是蓝天,天下是阳光的跃动,是树林的气息浮动,是我们无忧的心快乐地自在摇荡。那视线中田野的阡陌纵横,如血脉喷张,汇聚成一个亘古不变的土地上的传承。当你踏足在乡间柔软却坚实的土地上,你是否像我一样把温柔颤抖的心贴向大自然的心跳,满怀信仰与渴望。踏足这无数先民耕作过的,哺育我们民族的土地,心中就无言召唤着至诚的性情。
农艺乃人生。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一缕乡愁,回归得自在大人生。这也许正是学农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我也难忘这四天里同学们浓浓的情谊,难忘我们相互的陪伴。我们一起打扫宿舍卫生,说笑间谁也不觉得累;我们挤在一张床铺上谈天说地,又在熄灯间最后一分钟钻进被窝;我们一起采茶,在悠悠茶韵中彼此陶醉;我们一起做陶艺,不管做出的是精致的艺术品还是歪歪斜斜的一摊都毫不嫌弃;“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一起学习了众多农作物,还走访农户听了一代代土地上的劳动者走过的故事;一起摸鱼,在泥里摸爬滚打直到被泥裹得认不出对方;一起在山间跋涉,任幻想在山林间疾飞;还有篝火晚会,熊熊篝火映着我们灿烂的笑容,燃烧在热情的歌舞中,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温暖、动情。就让此刻美好的阳光记下这些弥足珍贵的感动吧,让我们永远记得,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惜的情谊,在我们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谢谢!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高一9班的梁逸秋,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一些学农实践活动的体会。
4天前的这个时刻,我站在行知基地的宿舍楼前,四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基地刘校长的致辞中要求同学们对于“三农“问题细细思考,我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一脸茫然。
宿舍楼的不远处有一片田地,条条整齐的垄和沟让我想起不久前历史课上学习的垄做法和代田法。我心中思绪万千,在对于亲手体验耕作充满期望之余,也有对于流传两千年没有显著改进的耕作方法的怀疑。
当天下午,艳阳高照,我们踏上了这片黄土地,任务是除去杂草。田地上的杂草层次不齐,品种不一,长势茂密,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手将它们一株一株地连根拔起。我戴上手套,捏住一株有锯齿状叶片杂草的根部,猛的用力,草的茎断了,根部留在了土地里。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我这才想起老师刚刚嘱咐的动作要领,就是慢慢用力。于是我又实验一次,握牢了根部,缓缓地往上拔,草根一点一点地露了出来,最后没有一丝留在土里。掌握了技巧,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大家忙的满头大汗,终于将最后一株杂草除去。回望田地,垄上只剩下黄土,让人联想到肥沃一词。两百多人全力工作两个小时,为这几亩田地开始栽种做好准备。
第三天的栽种山芋苗也一样需要大量人力。这样的劳动效率无疑不高,我想,是否仍有许多地区还在使用这样的耕作方式。直到走访农村调查农民生活,我的认识才有一些转变。在一家土地没有被征用的农民的家里,我们看到了不少农机。农民伯伯向我们介绍他的七十几亩田地,有了机器的帮助,耕作轻松了不少。我们注意到他家门前停着一辆不错的日本品牌小轿车,他说在闲暇时会去千岛湖等地方旅游。说到此处,农民伯伯双手背后,笑容得意,很是幸福。在另一户农民婆婆家里享用了午饭,我们了解到餐桌上的大部分食材都是农民自家栽种的。这让我想起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一个特点。从前,我对于低商品率的小农经济是有偏见的,总想将它与落后挂钩,然而当我看到农民婆婆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种的。”我忽然意识到幸福感也许不应该与经济直接挂钩,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样能让人满足,让农民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着希望。
随后,我们参观了行知基地对面的艺莲苑。所谓术业有专攻,这里是一位专业种植莲花的农民丁月生的种植基地。基地里片区分明,各个池塘里培育着不同的荷花,据介绍,通过使用杂交技术,这里培育了多种新品种的荷花,虽然我觉得它们个头有点小,但是造型幽雅,颇具的观赏性,当然也颇具经济效益。丁月生甚至将他的荷花带到了世博会上,实现了一般人不敢想象的世博梦。我认为丁月生可以作为一部分农民的代表,它们已经通过技术或专业取得成就,并给其他想要放手一博的农民朋友们树立了榜样。
最后一天的调查汇报演讲比赛上,有不少同学谈到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列举了不少教育观念和现实教育状况。我直接想起的是行知基地杨瑞清校长的故事,19岁晓庄师范毕业,放弃待遇优厚的城市教师岗位,与同伴带着纯粹的梦想来到偏僻的村庄,建立五里小学。之后果断地抓住机会,建成省内唯一学农基地,为乡村小学和中学的建设提供资源。当我在宽阔校园里漫步,看着周围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心中为杨校长及与其一同为农村教育无私奉献的人们点赞,也为农村每一位享受优质教育的孩子感到喜悦,他们心中一定对未来的路满怀憧憬。
4天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对“三农”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变。最后一次踏在那一片我付出过汗水的黄土地,我忽然觉得脚下踏着的黄土地其实充满了无数人的希望。农民们对幸福生活的希望,教育工作者对农村地区教育进步的希望,农村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交织在这片土地上。在这希望的田野上,我看到了农民们的自信与坚强。纵使当下的农村建设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不应操之过急,就像我之前讲述的除草的正确方法,若一次使劲过大,就无法将问题根除,应该一步一步地慢慢来,不断的探索,终有一天我们能看见令人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