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校园新闻
金中化学竞赛集训队获6个国家级一等奖

 

 

前排:朱宇辉、石珂羽、徐守兵(老师)、芮璟星、葛超奇
  后排:范澈、王海富(老师)、赵作翰 (从左至右)
  

   尽管一下子拿到了6个国家级一等奖,但金陵中学化学竞赛参赛队的队员们丝毫没有放松。记者联系上他们时,他们正在前往南京大学集训报到的路上,为了冲击进入省队的名额,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我们集训队的学生们有着互相当老师讲解竞赛题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的化学素养‘脱胎换骨’。”金中化学竞赛教练徐守兵和王海富说。

  

                     进校时理科基础都扎实

  能够在第三十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国家级一等奖,几位获奖学生自然“有两把刷子”,理科基础都打得相当扎实。芮璟星不仅化学学得出色,高一时还获得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赵作翰高一时也曾获得信息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但最终,他们都选择了金中化学竞赛集训队,成为了徐守兵和王海富的学生。

  “高一一开始,我其实是打算参加物理竞赛的,当时只觉得化学没那么好玩。但后来徐老师找到了我,和我聊了化学竞赛的发展空间,我转变了心意,决定参加化学竞赛集训。”石珂羽告诉记者,是徐老师把自己“捡”进了化学竞赛的团队。“后来我发现,化学还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化学思维有着独特的发散性,答案有时并不唯一,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有理有据,就可能算对。这就是化学吸引我的地方。”

   光有学习兴趣还不够,化学学习还需坚持。原来,金陵中学化学竞赛选修课安排在每周三下午,这一时间段正好也是学生们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们都放弃了课外活动,选择了静坐在教室钻研化学奥赛题。“尤其是芮璟星,他很喜欢踢足球,但三年的选修课,他从来没有想要踢足球而向我请过化学选修课的假。”化学竞赛教练王海富很赞赏学生们“坐得住”的优良品质。“每个星期六上午8:00-11:30是我们雷打不动的竞赛集训时间,学生们放弃了周末休息来学校参加集训,这一坚持也是足足三年。”

  

                      互相当“小老师”学习传帮带

   为了参加这一次的第三十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中化学竞赛集训队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集中集训。徐守兵教练在集训中“开启”了“学生讲坛”,让竞赛成绩较好的学生们自己当“小老师”,讲解化学赛题。“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会让学生们自己‘认领’要讲解的题目,给他们留一点‘备课’的时间。我们老师最后再为他们做讲解,拓展补充。”徐守兵告诉记者,此举意在锻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为他们将来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暑假登上金陵中学化学竞赛集训“学生讲坛”的不仅有朱宇辉等集训成绩拔尖的同学,金中毕业生,现在在清华大学就读的陈思聪也回到了母校,义务为学弟学妹们授课,分享化学竞赛的参赛经验。据悉,本次获奖的6位同学中,有5位在高一时就已经获得了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唯一例外的是学生葛超奇,他高二时才开始参加化学集训。“刚开始集训那会儿心里其实挺着急的,好多题目别的同学都会,就我不会。”葛超奇在化学竞赛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赶上了队友们的“进度”。

  

                      在生活中巧用化学知识

  别以为这群学生只会枯坐教室埋头做题,真正在生活中运用起化学知识,他们做的同样出色。范澈是竞赛集训队里的“动手达人”,英语剧比赛、江浦学农,金陵中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上,少不了范澈向同学们展示“化学魔术”的精彩表演。石珂羽、朱宇辉和葛超奇同在高三(14)班,学校美食节上,他们利用化学实验中的“银镜反应”原理,成功手工DIY了一批颇具观赏效果的银色瓶子,取名“魔镜”,成为了美食节上的最畅销“商品”。

   “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竞赛让我接触到对世界探索的极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在教练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让我懂得了和一般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让我更加容易适应各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赵作翰说,自己也许并不算是竞赛集训队里成绩最出色的,但自己学会了享受苦尽甘来的过程,“无论成功的喜悦还是艰辛的努力,甚至失败的苦涩本身都令人回味。”

   8月底的全国赛结束后,金陵中学化学竞赛集训队一刻都没有放松,同学们赛后第二天立刻回到了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实验集训,为即将到来的化学竞赛省队选拔做准备。“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呆在团队里,和大家一起成长,我们才会变得更强大。”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