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金中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我校于2017年8月7日至 8月10日,在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展了以“常规·细节·内涵·发展”为主题的暑期教师教育教学研训活动。四天的研训中,高屋建瓴、精彩风趣的专家讲座,源于实践、凝聚智慧的钟楼论坛,深入有效、务实求真的工作交流,让冒着酷暑参加研训的180余名老师受益匪浅。此次研训,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对教育行为的反思,更明确了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方向与内容。
8月7日上午,孙夕礼校长做了题为《守正出新·务实求精》的主题报告。孙校长首先从外部环境和内涵建设两方面明确教育应有的时代属性。他强调,金中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与“自由成长”,努力追求教育的本真,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后,孙校长围绕“守正”、“出新”两个关键词,谈了他心目中的“好课”内涵以及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他认为,一堂“好课”要做到:心中有“人”;学科有“法”;过程有“料”;拓展有“境”。而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在业务、情志方面有所努力,有所坚持。
最后,孙夕礼校长指出,学校将在推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完善教师档案以及评选激励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他希望全体金中教师以务实求精的工作态度,围绕学校未来发展的九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孙夕礼校长的报告,既结合学校实际,又援引国内外的教育箴言与案例,内容丰富,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为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8月7日下午,“钟楼论坛”开幕。我校朱建廉、江敏、徐锐、王海富、蔡蕾、黄光玉、许峰、陈飞斐、于世涛、张晓影、郑子龙等11位老师围绕研训主题,结合自身工作,从课堂教学、年级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科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不同角度,先后做大会交流发言。
8月8日上午,学校邀请海安中学的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参加我校教研组、年级部的分组研讨。两校老师围绕教研组建设和学生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充分的交流,海安中学的一些务实有效的管理思路与方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8号下午,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召开会议,研讨并确定下学期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计划。
8月9日上午,全体教师先后听取了海安中学钱俊元副校长就“教学过程管理”的经验介绍和上海建平中学沈正东副校长关于“新课改形势下上海市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
钱校长坦诚而幽默,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海安中学办学的精髓:一方面坚持用不同的价值观分别引领教师、学生与家长,形成积极有效的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坚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县中模式”的内涵发展。沈校长则具体介绍了上海新课改的具体方案以及建平中学在应对新方案时的得失考量与利弊权衡。他以建平中学为例,介绍了新课改形势下学校的教学变革和课程创新,例如实行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围绕“核心素养”而开发的多元校本课程等等。
两场精彩的报告,不仅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坚持不懈抓常规,科学有效抓教学的目标,也使我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江苏新高考方案时,拥有了一份从容与自信。
9日下午,肖立荣副校长主持高三年级工作大会。新高三全体教师和老高三的年级工作组成员、备课组长进行了交流,深入讨论下学期的复习安排。
8月10日上午,扬州大学的吴星教授为我们专题介绍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吴教授围绕“21世纪对公民的要求”、“高中教育能给学生什么”、“应然高中课堂的基本特征”、“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具体生动地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与培养路径。他强调,核心素养不是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颠覆,而是在以往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和升华,二者之间是扬弃与发展的关系。吴教授明确指出,高中课堂应重视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教育无痕中提升人的能力和品格。
最后,孙夕礼校长对本次研训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肯定了此次研训“务实”、“聚力”的作风,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并处理好三类人——时装设计师、缝纫师和补衣人——的关系。他真诚期待金中教师,既要做设计师,引领教育教学的潮流,紧跟教改方向,又要当好缝纫师,勤于实践,更要做一名补衣人,勇于总结反思,有所扬弃。
四天的研训,紧张有序,务实有效。杭州持续的高温、城市学院炎热的就餐环境、会场上不断响起的掌声与笑声……这些都将成为2017年酷暑中只属于金中人的一份最难忘的教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