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T2019金中代表队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总理像前合影
我校队员在CYPT2019的赛后合影
CYPT2019颁奖现场
附:
CYPT2019参赛感想(一)
高一(5)班 高子瞻
2月21日至27日,我和几名队友代表金陵中学赴南开大学参加了CYPT全国高中生物理创新竞赛。
比赛本身,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上一届的丰硕成果使我们倍感压力,又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国赛,我们本没有抱太大希望。然而,随着比赛一轮轮进行,团队总分稳步提升,甚至跻身前三名。我个人得分也达到了8.25的高分。我仍记得第一轮比赛失利时的不愉快,随着自信的建立,我逐渐开始享受起比赛的过程,享受起学术交流的乐趣,不再拘泥于比赛本身,而结果也自然十分丰硕。
第二点,CYPT比赛更营造了一个广结良友的环境。南至广东,北至哈尔滨,西至四川,均有队伍前来参赛。物理辩论更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在讨论中正反双方便能得知对方的专业水平,价值观,个人修养等。到了水平更高的比赛中,双方甚至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因而物理辩论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友谊的形成。这种友谊不仅仅止于互留联系方式,更有后续的发展。友谊的主体双方均有相同的对物理的热爱,因而这种友谊的目的是纯粹的,学术的,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体现。
另外,由衷感谢学长学姐及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国赛也是个人第一场PT比赛,学长学姐提供的经验至关重要。在集训时间里,他们顶着小高考的压力花费大量时间来帮助我们完善课题,比赛当天仍不忘在线鼓励和支持。我的正方得高分的课题也是他们一遍遍审查并加以修正补充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他们便没有如今一等奖的成绩。
最后,祝愿金陵中学IYPT校队在今后的JSYPT省赛和可能的MYPT澳门赛中再续辉煌。
CYPT2019参赛感想(二)
高一(12)班 王杭之
自己能被选进参加CYPT的队伍,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比赛过程不必赘述,因为CYPT本身的意义远超过一场场的比赛。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活动,即使拿了奖,对于绝大多数的本科申请作用也有限。但大家还是来了,嘴上笑着说翘一周的课很开心,比完赛没有一个不急着补作业的。
那么这样的比赛意义究竟在哪里?它又有什么吸引我们的呢?
比完赛我们聊选新队员的问题。我说,选队员首先要看他是否愿意冒着拿不到奖的风险,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理论、做实验、准备报告,最后到外地比赛。比赛本身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对我们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研究的过程。CYPT和很多其他物理比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其实是对真正的科研过程的模拟。准备这个比赛,我可以体验做一个课题的过程,并以此为参考,决定在几年后,我是否会选择这个专业。它可能对进入大学的帮助有限,但再往后,作为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经验,它所赋予我们的能力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如何解决一个问题,也正是PT比赛引起我们兴趣之处。老师也说,看到赛题的时候,无论是他们还是同学,都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于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就此开始,查找文献和相关资料,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论,做实验观察现象是否符合理论猜测,往复循环。文献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大量的时间会花费在阅读和排除无用的文献上;想在前人研究上创新,首先要能看得懂别人在做什么、说什么——总有些超出高中数学和物理水平的东西,要求我们自己补充背景知识;而尝试提出的理论又有可能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验现象,或者逻辑推理有漏洞,又或者其基础文献根本不适用于这种情况——一个理论在被推翻三五次后才逐渐完善,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做实验并不一定能发现现象,有人放弃了,有人继续尝试,但始终找不到方法,也有人最终成功观察到现象;而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理论的处理,实验和理论的拟合,也都充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最好玩的事情。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我们经常熬夜分析数据、完善理论,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只有一两种有一些微小的作用,推动研究前进一两步,但这就是值得的。我经常和同学吐槽,说看文献头要秃了,做声学实验耳朵要聋了,寒假天天往实验室跑,跟平常上学差不多忙,但我也说我要坚持这一个寒假,我说我愿意承受这些,我愿意把研究进行下去。面对越大的难题,在有了微小进展的时候,才能获得越大的愉悦。
正如把PT活动引进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的那样,参加这样的比赛所带给我们的宝藏,是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无论是科研、态度还是团队合作,它都有深刻的意义等待被我们发掘。
CYPT2019参赛感想(三)
高一(3)班 王润祺
2019年的CYPT已经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从没有上过场的高一选手来说,可谓是惊心动魄了。
接触PT不过半个多学期吧,最开始参加的原因其实也就是觉得这几个题目挺有意思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渐渐地体会到了学校开展PT活动的真正意义。
在平时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基本上是以上课和机械的做题为主,很少有自己创新研究的机会。在参加CYPT之前,我甚至认为物理仅限于此。而这次的特殊经历告诉我,其实,最重要的是物理探究。我负责的两个题目是“飓风球”和“陀螺仪特斯拉计”。拿“特斯拉计”来说,前前后后我一共写了5种理论推导。直到比赛的前一天,我仍然在推算我的理论,最终得到了与电脑模拟和实验都匹配得很好的结果。于是我意识到,物理的本质在于敢于一遍一遍推翻,重头再来。只有拥有这种品质,才能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当我打开电脑,看见桌面上标题为《陀螺仪特斯拉计9.5》的PPT时,我感到这次没有白来,因为我知道,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才是真正的物理,虽然我没有作为正方陈述。但是我所收获的物理探究精神是无可替代的。
我觉得,我们大部分学生真正缺失的是这种“格物致知”的实验探究精神。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题目,我们一天天泡在实验室中,一遍又一遍地做大量实验,测量并整理分析成百上千组数据。我以为,这就是丁肇中先生所说的“格物致知”。同时,做实验是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持久的耐心的。几乎没有哪位同学的哪次试验是能够一次成功的。谁的数据不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而得出的呢?贵在坚持。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可能完成好实验的。
在比赛过程中,一开始我过于紧张,反方和评论方都得分不高。比赛不但考验物理水平,更是技巧与耐性的检测。我发现自己比较暴躁,语速过快。不光是在比赛过程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要注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我国的载人航天精神,我以为,这也应当是我们的物理学习精神。通过几天的比赛,我认识到,“努力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