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所长肯定了项目的前瞻性,并从路径和机制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他建议尝试把评估体系做得更加科学,更有前沿性,可以尝试与我国不同地区的高中学校共建合作联盟共同体,对该课题的实践作用进行辐射、推广,以实现其该项目后续效应持续发挥。
赵华所长认为,在课程中根植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最需要的就是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赵所长提出,实现高中和大学的学分贯通、科研项目贯通机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探究潜能,有助于为国家储备人才。
吕林海教授对课题的标题进行了再解读,他提出两个问题:“新发展理念”新在哪里,与旧理念的区别是什么?拔尖创新人才的形象特征有哪些?他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对一些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路径进行跟踪,通过他们对中学的回溯,来论证评价高中教育对他们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会更有价值。
雒义凡老师认为,首先要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再对人才的培养的路径和通道进行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节课如何融入贯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谭敏老师认为,可以结合最新的时政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更新和加强该课题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注重交叉学科的师资培训,及时对创新点进行阶段性总结。
最后,田慧生教授对该课题的申报和阶段性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课题符合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发展路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共同的责任。该项目的推进过程是贯通培养的实施过程,项目的结题之日也不意味着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终止,它代表一个新的起点,中学作为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的连接枢纽,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持续培养提供沃土。
撰稿:王友伟 审核:张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