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和金陵中学2024年春季的阅读课程继续启动。继上学期由徐兴无教授开设的“《论语》《孟子》选读”与黄若舜教授的“《红楼梦》阅读”获得热烈反响之后,同学们的报名热情持续高涨。本学期开课的有来自南大文学院的四位老师,课程内容也相较往年更丰富多样。
徐兴无教授为高一学生讲授《论语》《孟子》选读
黄若舜教授为高一学生讲授《红楼梦》
作为“南大-金中”双高贯通课程,南京大学文学院在金陵中学开设语文阅读课程已有四年。第一届完成课程的金中学子进入南大后,还顺利获得了南京大学授予的学分。本学年该课程继续面向金陵中学的全体高一同学,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由南大文学院老师亲自来校授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上学期开设的是《论语》《孟子》选读和《红楼梦》阅读,本学期主要开设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选读和外国作家作品选读,每学期10次课左右。
本学期第一讲,余斌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余教授通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出对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的解析。余教授逻辑清晰,娓娓道来,在介绍作品的同时,展开多个议题,例如历史现实与影视作品文学加工之间的关系;狂人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等等。
余斌教授为高一学生教授鲁迅《狂人日记》
在此之前,南大文学院徐兴无教授、苗怀明教授、董晓教授、傅元峰教授等多位老师已相继为金中学子们开设了多样的经典作品阅读课程,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誉.
本学期第一次课程,学生们听得入神
历次课程学生感受
儒学自春秋来,走过了跌宕的波峰与波谷,先后经历过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程朱理学,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批判打击,才走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样子。它如何能以华夏文化之瑰宝的身份,从百家争鸣时代一路沿袭下来最终走上正统地位?它的内驱力在于何?我在徐教授的三节《论语》课上找到了答案。
文字经典是当代人回溯时空的唯一直接方式。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跨越性和丰富性:文本的间距带来的阐释张力,产生了一个“准世界”。经典也因此从最初的那个嗷嗷待哺的幼婴,在后世阐释者以自我思考的喂养下,一步步长成文字的巨人。无论在哪个时代,儒学的经典总能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人向外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或有尽头,但向内探索本我的旅途将永不走向终点。
——高一(8)班 翁赵含
在为期五次的《红楼梦》系列讲座中,南大文学院黄若舜教授以其广博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我们从一个更专业的视角来鉴赏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黄教授教导我们要辩证看待每一个人物,剖析其心理动因,而非简单的给人物定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综合更多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并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普遍思路。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可以在黄教授的指导下,以更多元的角度深入探究文学经典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如《红楼梦》中的政治风云与封建道德的思想统治,这是我们仅凭个人之力难以进行的。
这几次讲座立足红楼,又不止红楼,黄教授带领我们一窥高等学府对专业研究的态度与理念,让我们得以进一步地完成自主探究,为接下来的学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视野。
——高一(7)班 潘敏倩
本学期的首节课程,由南京大学余斌教授为我们介绍鲁迅先生。余教授提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会被束之高阁,也不会失去效力,而是犀利且永久地折射出各个时代的光影。的确,鲁迅的作品总能与现实形成某种映射关系。我想,大概是因为他总能抓住任由时代变迁而恒久存续的社会本质,他看到了国民性,也看到了抗争性,当社会的阴暗面欲图将“惨淡的人生”加诸我们,总有一个声音在冥冥中呼唤我们要做“勇于面对淋漓鲜血”的猛士。
通过本次课程,我对于鲁迅的人格及作品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南大这所学术殿堂中,教授深厚的文学素养所折服。同时,我期待着后续的合作课程能够带我踏上更多奇妙的文学之旅。
——高一(1)班 陈梓兮
余斌教授的讲解既有深度,又不乏生动有趣。余教授说他之所以谈鲁迅,是因为没有哪个作家能如此深入人心。在铿锵激昂的传授中,我们仿佛重新身处压抑麻木的年代,将那位胡子刚硬,眼神犀利的狂人形象刻在脑海,怀着审视的心注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高一(12)班 张敬博文
撰稿:山珊
审核: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