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陵中学地理教研组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江心洲校区共同组织开展《河流地貌的发育》同课异构教学交流与展示活动。南师大朱雪梅教授、李发源教授和我校李刚老师担任评课专家,30多位南京师范大学23级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学习。
我校地理组王敏萱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2级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研究生孙晓敏分别执教同一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堂展示环节中,王老师以长江贯穿全程,通过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借助丰富的地貌景观图片以及模拟实验视频,帮助学生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认知河流地貌的成因。孙老师也以长江流域为例对河流地貌的成因进行探究,通过真实情境-形态识别-实验感知-成因分析-思维突破这一思路进行课堂活动开展。其中,数字地球技术的使用和绘制河谷剖面示意图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河流地貌的景观特征与形成原因。两位老师精心准备,学生们受益匪浅。
思维进阶是本次活动的重要主题。在教师说课环节,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侧重通过案例分析、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等方式,提升学生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尝试以具有思维梯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孙老师的教学设计则从真实情境、思维冲突、模型构建和数字影像四个层面帮助学生思维进阶。她设计了两处思维冲突,分别是“为什么长江下游难觅曲流景观”以及“为什么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平原不适宜耕种”,以此帮助学生辩证看待地理问题,打破固定思维。除此之外,在教授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时,孙老师按照构建模型、分析模型和应用模型的思路,帮助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视角归纳和总结地理问题。
在专家评课环节中,三位专家老师均对两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李刚老师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李发源教授从地理实验科学性的角度,提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视频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避免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差。朱雪梅教授则运用课堂观察平台,从教师专业语言表达角度,指出语言表达中凝练与引导的重要性。
切磋琢磨方成玉,深耕历练奋楫时。此次中学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舞台,更促进了金陵中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沟通交流,也进一步推动年轻教师和准教师“扣好第一粒扣子”的职业素养提升。
活动感受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 霍市奎:这次活动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两位学姐的授课都很优秀,教姿教态以及师生互动都展现出一名合格教师的气质,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课后专家老师的点评也使我受益颇多,李发源老师关于地理实验的看法引我深思,他讲“中学的地理实验往往都浮于形式,不在原理上细究”,这要求我们教师对地理原理和实验的看法上需要提升一个新的台阶;金陵中学李刚老师对“地转偏向力”的精彩讲解,使我们看到了一名资深教师对于地理知识和原理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借助物理公式,让学生明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地理现象,掌握侵蚀地貌发育的原理,这些都让我对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 王碧菲: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金陵中学的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且先进,学生学习氛围浓厚,是一所非常优秀的中学。整体活动安排紧凑有序,让我不仅在专业方面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想法,也体会到了一线中学课堂与高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中学校园的生机活力,更加坚定了想要做一名幸福地理教师的信念。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生 王宇倩:金陵中学江心洲校区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活力。我们不仅领略了校园的美丽风光,更在听课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观摩了两位老师(学姐)的授课过程。她们严谨的教学态度、生动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我深感震撼。通过听课,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热爱,更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素材提供:地理组 审核: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