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我校61届校友赵振东借到宁开会之际,重返母校金陵中学。在母校,赵院士不仅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还和当年的班主任柯兆云老师重逢。赵振东院士是金陵中学校友中发现的第26位院士。
1955-1961年,赵振东院士在当时的南京十中度过了初中、高中六年的时光。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南京农学院农业专业,潜心研究农业。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建设兵团当了15年的农业技术员。1980年,38岁的他考入湖南农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山东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三十年。赵振东和他的团队培育出的5个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3.15亿亩,为国家增产小麦200多亿斤。2013年11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陪同赵振东院士回母校的还有几位61届金陵中学的校友同学,以及一直保持联系的班主任柯兆云老师。在钟楼会议室,孙夕礼校长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成绩和特色。赵振东院士与当年班主任柯兆云老师和部分同班同学回忆金中往事,畅叙同窗情谊。赵院士深情地说,“选择农业作为我终生的研究方向,源头便在我高中。”他回忆说,“1961年科天的一天,我就吃了一顿稀饭,午饭没吃,下午就饿晕在教室里了。等我醒过来时,发现我被同学送到了医务室,校医一看就知道是饿坏了,给我挂了葡萄糖了。所以后来,我就立志要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再挨饿。毕业后,就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学农当农民了。” 赵院士和柯老师、同学们一起回忆起当年在金中的求学生活,囧事、趣事很多,钟楼里欢笑声不断。赵院士感慨当年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学们都很刻苦、友善、优秀。他感谢母校传授予他知识,更感谢学校丰富的活动与优秀的同学启迪了智慧。
最后,孙校长陪同赵振东院士一行参观了校史馆。参观中,赵院士的谦逊朴实和对母校的感恩与敬畏之情给孙校长以及参与接待的校办张铭老师、顾健老师、校史办陈建华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排右三为赵振东

赵振东院士与班主任柯兆云老师

畅叙别情,共话母校美好未来

接受媒体采访

孙夕礼校长与赵院士一行合影
附:赵振东院士简介
赵振东,男,1942年9月出生,汉族,山东武城县人。1955年—1961年就读南京市金陵中学(时为南京市第十中学)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1980年考入湖南农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业,获得硕士学位。1984年调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历任小麦育种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等5个高产优质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 研究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技术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有效替代进口。
2013年12月19日,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附媒体报道 (现代快报记者 张瑜 黄艳)
院士校友:曾被饿晕,长大后成了“麦田守望者”
昨天,61届的几位老校友重返母校,其中72岁的赵振东校友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去年底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1961年,赵振东在当时的南京十中度过了初中、高中共六年的时光。昨天,赵振东院士当年所在高三(4)班的班主任柯兆云也来到母校。“记得他当年个头不高,一直坐在教室前排的座位,很好学,笑容特别和善。”柯兆云老师说。
“我还记得那是1960年冬天,吃过早饭后就上学校了,当时我们家很困难,常吃不上饭,中午我就没回去,在学校待着等下午上课的。”赵振东说,就在下午上课期间,他饿晕了。老同学们笑着说:“这可真是生生‘饿’出来的农业专家。”
据了解,在山东省农科院工作的30年,赵振东和他的团队培育出的5个小麦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3.15亿亩,为国家增产小麦200多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