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学校动态
对教师职业永不会有倦怠感
 
   
 
    "我是教师,用'真情'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是化学教师,我通过化学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李老师对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曾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等部、省、市领导作教学交流汇报,引起大家由衷的感叹:"在李老师身上,看不出一点竟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研讨会上,她介绍自己情境教学的经验体会并将多年积累的大量珍贵素材无偿与大家共享,深受同行专家赞赏。中国教育部主管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年第4期特为她作《人物专访》,题为《投入真情,产出幸福》,报道她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和"智情并驱"、"知能并重"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线教师,能成为教育部主管杂志的"人物"是对其教学工作的一种充分肯定。
 
学生:她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当李老师点燃手中的"棉花"(那其实是火棉)而手安然无恙时,当听见氢气的爆鸣声时,你可以看见同学脸上那种沉醉和吃惊的表情;当无色的试剂在李老师轻轻的摇晃之中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当平凡的溶液形成美丽的喷泉,你可以听到同学口中啧啧的赞叹声。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渴望知道这些"魔术"背后的奥妙。" 时至今日,金陵中学2002届毕业生杨仲杰仍对当时李老师的化学课历历在目。      
  课上的李老师总是热情洋溢,加上她准备的丰富充实的课堂内容,学生们都会不自觉的精神紧张并且集中起来,生怕错过了一个关键点,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和幻灯片的应用使课堂的内容更加精彩和吸引人。李老师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了,记得当李老师将她从台湾买来的化学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下投出来的时候,精美的画面和另一种形式的对知识的阐述体系让当时的同学留下十分深刻的记忆。
    "李老师严谨求实的教学态度与温文尔雅的行事作风深深地印刻于我的心中。"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2002届金陵中学高中毕业生陈晓清记得,李老师告诉大家,任何化学反应决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 "记得那时李老师给我们上课,有次她因口误说错了一个化学式子,她立刻意识到并及时订正,同时很诚恳地当堂向我们学生道歉,这让我们学生十分感动。李老师教给我们的已超越了化学,她教给我们的是立身处世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李老师真做到了。"
    2005级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么至礼离开学校已有半年多了,他还常常回忆起高考时刻骨铭心的几天。高考前踌躇满志么至礼,高考第一天第一场考完后,脑中空白一片,浑身颤抖几乎要瘫倒在地。么至礼今天唯一能够忆起的便是当时李老师那种只有慈母疼爱儿女般的眼神和举动。"我一脸茫然地自言自语道:'我不想考了!''我不想考了!'李老师紧紧捏着我的双肩,一字一句地说:'么至礼,你要镇定!你要冷静!也许事实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你要相信自己三年的付出!为什么就这样凭只有一场尚无定论的考试放弃?现在大家就是到了比心理承受力、情绪调控力的时候!我们都相信你能!'在我最无助和最需要安慰的时刻她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知道她的真诚的话语和有力的双手给了我多少慰藉与勇气!那天中午是李老师和我的数学朱老师一起送我回家的。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坚持到了高考的最后一场!"
    "李老师之所以让我难忘,不是在辉煌的时刻一起与我分享欣喜,而是在我最痛苦时着实用她的魅力感染、支撑着我。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即使遇到再大的坎儿我不会退缩、不会轻言放弃!"
    有位老师告诉么至礼:"高考那天李老师送你回家后,老师们聚在一起用午餐,李老师几乎咽不下一口饭,一直在悄悄地不停掉眼泪。有的老师说,看看李老师通红的眼睛、伤心的样子,就像是她自己在参加高考"。
    师者,之所以为师,不在于手上有多高的升学率,不在于课堂上多么风趣幽默吸引人,而是真正用一颗真心为了学生们的成功辛苦着,为了他们的失败包容着、理解着、鼓励着学生。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固然不易,但从失败走向成功更可敬,在这当中,学生们需要老师的能力、勇气,但更需要老师爱的力量。
校长:她探索出"情境探究式"教学风格
    金陵中学丁强校长说,对李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随时走进她的课堂,总是能陶醉其中。她的课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她是真正用心+情+教材在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老师,课的设计总让人拍案叫绝,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每节课都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达到了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很好统一;其次她很重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通过精心的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观察她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总让人很感动,学生们时而苦苦思索,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慷慨陈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中;第三她很重视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她的课信息量很大,既有严谨的科学理性,但又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且不露痕迹、流畅自然。这一点与她本人优秀的人文修养是分不开的。在二十余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她通过刻苦钻研、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风格与特色,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同事:人文关怀让她充盈着一个“情”字
  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评价道:“李老师的讲课这样富有感染力,她不应该教化学,应改教语文学科。”“作为一个理科老师,上化学课能有这样浓郁的人文情怀,真是难能可贵。”
    让同事们高兴的是,李老师的教师之家今年喜事连连。她的先生邹正,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工作,邹正不仅是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还被评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同月生的夫妻,同教化学,同时获得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荣誉称号,真让人羡慕啊!”李老师的同事们、朋友们、学生们都为她和先生的成功感到欣喜。李老师说:“我爱教师这一行,做个合格教师是我魂牵梦萦的追求。”
 
 
李惠娟老师教学思想实录:
  1.把理科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文修养相融合
  学生是一个个有理智、有情感的鲜活生命,老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和激情,倾注全部的精力,注重教学情境设计的精细、奇妙和寓意,学生的灵性才能激活,生命的灵动就会在课堂激起!
  2.把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 相结合
  如何让学生对化学既觉得令人神往又感到触手可及?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真实的。从生活→实验室→科学→社会→自然界,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来"洞察"和"发现",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感受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 ,激起对化学学科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价值,教师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其情不自禁产生探究欲的情境尤为重要,通过矛盾的引发或冲突的再现,让学生从困惑中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或大胆猜测,自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论证、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
  3.把学生的现行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联系
  老师都期待学生有美好的未来,而未来将是一个充满契机和变数的时代,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年轻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思维、技能、品格及价值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我特别关注国外教学的情况,从中获得启发。要关注未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握和珍惜现在。研究学情、研究教法。
  诚然,学业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与学生的学业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年轻人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和不屈不挠的品格以积极面对生活中无可避免的挫折,并且有决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