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大”,走进科学,创想未来
——记赴上海科技大学夏令营
3天的活动为同学们献上了一份份不同口味的大餐。同学们通过破冰扬帆、走进科大、走近科学、走进上海、走近学者、创想未来六大板块,与学校教授、教学设施、科研设备零距离接触。9号上午的破冰扬帆环节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团队组建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下午走进科大的板块中,江绵恒、印杰、龚晋慷三位教授分别就办学理念、本科生培养介绍等方面做了报告,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上科大,感受到其师资力量的雄厚,设施资源的齐全。10号上午,来自于三个学院的老师通过讲座,带着同学们走进信息、物质、生命科学的领域,用最朴实浅显的语言,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随后同学们还参观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所、同步辐射光源等科研基地,近距离的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11日,走进学者,与学者面对面,这让我们的同学有幸近距离与国际一流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也激发了大家科研、学习的热情。
此次夏令营让学生全面直观了解到各领域前沿问题及研究方向,开拓了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夏令营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鼓励营员在夏令营中相互之间增进了解,互相交流学习,提前感受大学学习环境与文化氛围。
1营员合影.jpg.jpg
2金中代表队合影.jpg.jpg
3认真听讲座.jpg.jpg
4参观辐射光源.jpg.jpg
相信 改变 成长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周子艺
短短三天的夏令营行程已然结束,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开始,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和我一样,是冲着“免费”这两个金灿灿的大字而来的,我大概算了一下举行夏令营的花费,对我这种寻常百姓来说,无疑是“斥巨资”了,当然,其吸引力也就不言而喻,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展现了上科大的雄厚实力,这个暑期,尤其对于一些重点中学来说,并不缺乏参加各个大学夏令营的机会,有的大学一报出名字,还没说价格和内容,就即刻有学生蜂拥而上,因为那是有名气的大学,然而也有一些学校,或地域优势不强,或名气不响,或收费过高,甚至招不满人。在这种竞争中,若我直白功利地把大学与学生的关系,看做一种市场关系,上科大能占得优势,招到这许多学生从中国各地来到上海,作为“品牌营销”的第一步,是极为成功的。
三天的行程丰富充实,围绕介绍学校和了解学生两个中心,开展了各色活动,夏令营中学校对于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细致的讲解,让我们既了解了这所刚刚筹建的学校,也感受到全校上下的热情和诚意。全程共安排了六个讲座,后三个专业性很强,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我是江苏的考生,选科是物理、化学,对于第三个生命科学的讲座就有些云里雾里了,而我的室友选的是物理、生物,反而对于第三个讲座最有兴趣。各地的高考制度,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其中很大一项就是选科制度的弊端,也正因此,我对上科大学科交叉这一特色有着特别的期待,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专业,从而进行理性的选择。事实上,这也是大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很多大学在进行着类似的改革,但要摧毁已有的事物再进行重建,相比上科大一步到位的运作,显然要难得多。
三天以来,我一直在重点观察的,是学校对于我们学生的考察方式。这决定了它会招收到怎样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则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第一天上午进行的分组活动,新鲜有趣,给了我们极大的空间去结识新的小伙伴,团体活动中轻松涌现出一批有个性、有领导才能和合作精神的人物,而在我眼里,我们组,乃至整个夏令营,每一位同学都足够优秀,也许有的人不是最亮眼的,这短短三天,也不足以显露他们的才华,但真正在某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并不一定是喊得最响的,有时我们的确需要喊得响的人,这些人在社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也需要那些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人。
“学者面对面”的环节,个人认为是考察的重点,大家对于事实上的“面试”都有些紧张,但我内心是极为激动的,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哪有那么多机会,能一对一近距离地和国际知名的学者交流呢!因此我并不只回答教授的问题,还趁机向教授提问了,非常兴奋。
最后一晚的表演,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我们一开始的排演并不顺利,到晚饭前,依然停留在七嘴八舌,谁也不听谁的讨论阶段,没有令所有人都信服,同时又都能参与的方案出炉。说实话,从小到大我都害怕这样的状况,因为这样极为危险,很可能不仅无法完成表演,还会破坏我们三天内迅速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我逃了。我退出讨论圈,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望向窗外,心里数秒。这个方法并不经常成功,这取决于我们的团结程度和想要完成这件事的决心。我上一次尝试,过了10分钟才有人注意到我。令我欣慰的是,这次只用了10秒。教室里一时静得出奇。这下大家可以认真思考和倾听了,我一下放松了,又有许多感慨。培养实用型创业人才是学校的又一大特色,细数这三天以来和队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只感到惊奇与感动,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比那些相处了三年乃至三十年的人还要亲密?大概是信任吧,抛下功利的竞争,才能有最质朴的精神显现。
相信命运,改变命运,相信自己,改变自己,上科大,我在这里,希望你看见。
我们都曾有梦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姚瑱
如果一个月前有人问我你还有梦想么,那我肯定不以为然:考个好大学呗。但如果现在再有人问我,我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周国平曾在他的文章中说道“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在这次的夏令营中,我对此深有体会。上科大与别的学校不同的就在于她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充斥着整座校园。老师不再灌输填鸭式的教育,而是真心实意的教授专业的知识,培养科学的素养和对理想的孜孜追求的精神。原本背负着生活和学业的压力而不堪重负的我,竟在这次夏令营的活动中感到了一股春天的凉意,我的内心突然如雪花般透彻。
我是有梦想的有志青年,这是我对面试官说的第一句话。不过要再加一个前缀“过去”罢了。曾经的我们也都幻想过成年后的职业,帅气的警察,阳光的消防员,意气风发的建筑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因有梦而更加迷人。但在年复一年的学习中我们早已忘却了这些,不一而终。现在想来仍是唏嘘不已。 我们也曾迷茫过,也曾痛苦过,也曾麻木过。但在这次活动我内心竟泛起一阵涟漪。也许我现在还应继续追求我的梦想,继续保有我们年轻时的模样。至少在我们六七十岁时,还能颤颤巍巍而又激动地说出:“我们都曾有梦,我们也都曾是一个追梦的少年”这样令人感慨的话语。
写到此,我又不禁想到了巴金说的一句话“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抬头看去,窗台的花仿佛开得更娇媚了,天上的晨曦也似乎更灿烂了。
梦想,前进的动力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刘子衡
我曾经听一个教授做讲座,他说,青春就是做梦,很多人一个梦也没有做就上完大学,开始工作忙碌;而有的人,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梦,甚至大学毕业还没有结束做梦。这里的做梦,不是白日做梦,而是在成长的路上敢想敢做,积极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争取机会,去发现自己的爱好。
我当时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而参加上科大三天夏令营后,我突然发现,原来这里也是一个梦。我曾想当一个面包师,再者是世界导游,再到化学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人员,在上科大,我了解到原来还可以彻彻底底献身于科研,做一个科学家。这里充满机会,有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着浓厚的科研精神,以及有着上海独一无二的前沿地位,这些无不让一个想做科学家的学子着迷。
我也曾认真思考过未来规划,但一直都无疾而终,这三天后才有些明白,是我的梦还没有做够。换句话说,我的梦还没开始!那些形形色色的机会于我,还有一段距离,我连感受还没有感受到,又如何做下人生的决定,如何昧着良心写下人生规划!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它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黄粱美梦,是要靠我的努力去争取的承诺。那就从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开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未来迈步。三天,我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要成功,先要有成功的机会,也就是做梦的本钱。
在最后一个晚上,我暗自下定决心,未来300天好好奋斗,心中有梦,还怕什么失败吗!
写在上科大夏令营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12)班 廖祉一
不得不说上海是座洋气、现代化的大城市。在从火车站到宾馆的一路上,大巴在地面和立交桥间穿梭,到处都是新街口高低错落的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华。
我们A组在第二天早上成立。组员都来自五湖四海,而我们很有默契地选了最高的那位当组长。组里有几个能说会道的,一开始他们就讨论地很热烈,像是认识多年的伙伴,而我们剩下几个人就呆呆的站在一旁听。我向来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但很显然我错了,这时候就不存在沉默是金了,没有人会停下来征求你的意见,他们只会越走越远,然后把你甩在后面。所以第一个活动我很遗憾的没有参与进去。看见他们玩的很开心的样子,我竟然有点落寞,一种局外人的感觉。
所以到了第二个活动“搭建多米诺”的时候,我抢先找了一个位置落脚,而没有位置的组员就只能在后面递积木。我从前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厚颜无耻”的行为,但现在看来机会只能是自己争取,否则是永远不会轮到你。
接下来是轮番轰炸的讲座,在科普知识的同时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目的性——招生。旁边的同学幽幽地讽刺了一句,“无论你去哪所学校听讲座都会有一种想上的冲动”。不过这种看似吹捧和“坑蒙拐骗”的小伎俩的确会吸引一部分人,一味的谦虚或许只是没自信。
听讲座的间隙和同学调侃起来,“你看他们搞科研的头发都掉光了”。可当他们在台上讲起什么“能源”、“基因工程”时,脸上的欣慰与自豪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般。其实我挺仰慕他们的,不是因为他们取得了多少名声和成就,而是他们能一直站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并有为它献身的觉悟,老实说我办不到。我曾经有过很多现在看来只是幻想的“梦想”,像是当侦探、间谍、考古学家,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现在我只希望将来能找到我真正热爱的职业,我能从中收获快乐,那就够了。
结营那天我们表演了一部极其狗血的吐槽剧,但我们真的笑的很开心。很感谢我们一起排练一起画道具一起分棒棒糖的日子,接下来的一年对我们都很关键,愿我们都能一路顺风。或许我们有一天能够重聚,我希望你们都还是那时开心的样子。
我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4)班 耿含
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聚在筹建中的上科大,进行了有汗水又有欢乐的夏令营活动。
出行那天,期待的心情遮掩了身体略微的不适,我们一行六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省心又舒适的旅行。本以为到了上海,要颠公交倒地铁才能到我们入住的宾馆,但其实上科大已经安排好了大巴,静候我们的光临。舒心的环境让人容易安心,我和同行的周子艺在第一晚便成了好友。
第一天,我们早早来到了上科大。会场内有已经在等候的教练员和观察员,我们155名同学在指挥下迅速按照小组站好,井然的秩序和严格的指令让人感叹这真是一次有模有样的夏令营。热身的活动让人忍俊不禁,搭上小伙伴的肩膀,捏住他们的耳朵,虽然下手轻轻略显生疏,但心情着实放松不少。接着是选队长,想队名,口号,和队歌。十来分钟的时间紧张却足够,险险完成任务的我们出色的完成了展示。接下来“大航海时代”的游戏,既挑战了我们的策略能力,又挑战了我们的临场心理素质。我的感受是,我们讨论的情况不太令人满意。热烈的讨论氛围容易带动人的思考,但是却降低了效率。怎样才能让大家静坐在一起有效率的,不用定下的规则或提出的想法重复两三遍才能让全员听见的进行讨论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进行了几次讲座。做讲座的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上海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政策等相关信息。我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一所硬件设备和服务十分过硬,环境算得上国内最优,教学方式特立独行,崇尚和模仿西式学院,但缺少底蕴和温和的学校。我对他们提到的和强调的崇尚科研,注重把成果投入市场和使用的想法感到有兴趣和担忧。但一方面,我对他们是否能按目标行事感到怀疑。当然,我不得不说一句,没来的同学们,你们就后悔吧!虽然这所年轻的学校备受质疑和考验,但我相信,她强大的背景和前卫的理念可以让她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留有一席之地。
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面试和感想笔录。面试的老师是一名和蔼却犀
当然活动不只这些,我们还进行了浦江夜游,参观了上海科技园内的一些科研项目和设施,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天晚上的联欢活动也十分精彩。相信再次夜游浦江是可能,再会上海科技园也是可能,但再也不可能与这样一群可爱又欢乐的伙伴们做这样一些事了。这样珍重的回忆,我会一辈子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