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燕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我首先讲一个发生在哈佛的故事,也是美国西点军校课堂上的一个传统案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惴不安的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间,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理解了哈佛的理念,那就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与哈佛人相似,西点军校的学子也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群之一。
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因为规则是社会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如果只有一个人,规则是不必要的。如果多了一个人,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必需了。比如,两个人如何互不干扰,再进一步,如何互相协调。不幸的是,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我们不得不依照规则来分享自然、社会、政治和权利资源,因此,规则和人类社会共生。按照法学家的说法,规则是为了保证人类不在互相争夺中毁灭。国家产生以后,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力量所制定的规则获得国家强力的支持,但是规则的遵守主要还是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内心对规则的尊重,前提是遵守规则给每个人带来好处。人们遵守规则,同时也在法治的范围内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所以,要想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要想享受自由的空间,就要时刻将规则放于心中,自觉地严格地约束自己。相反,无视规则,就会到处碰壁;如若对抗规则,就会受到规则的惩罚,甚至付出全部自由的代价。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规则之中,有制度、章程、法规等等。但是,有的人被规则包围了,被规则驱使着,感觉很被动;有的人把规则装进了心里,化作了行动,感觉很自由。
这是为什么呢?是规则意识的作用。即使在无人看守时,也自觉遵守规则,这就具备了规则意识。古人云: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就是慎独。独自一人做事时,同样遵守规则,这就是修养。
可喜的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理解了制度的内涵,明辨了是非曲直,在灵魂深处确立了规则意识,为我们的校园绘就了美丽的风景。所以,我们看到:同学们按时到校。勤奋刻苦学习,课堂上,专心听讲,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中午静校时间,一片安静,都在休息或认真自习。就餐时,同学们能按秩序排队,吃完后各自整理好桌子;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教室走廊等学习场所,没有同学打篮球、踢足球等现象;……
校园的美丽,靠的是大家!我们在自己享有方便、整洁和秩序的时候,同样有义务维护方便、整洁和秩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坚持自己合乎规则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种自然习惯。当这样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的就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我们就能步入期待中的道德自觉境界,就进入了守规则的人群。
当然,形成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促使规则意识内化,促使责任感升华,促使“规则无人看守”时的自律。当规则意识深深地镌刻在一个人心灵的碑石上,当责任感自然地践履于个人的行动中,他就感觉不到规则的束缚,感到的是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于是,精神的自我完善也就水到渠成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