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的“德心两育”省级课题研究到建设高品质高中“生命·生活·生涯”教育工程;从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精品工程”《自知明志:生涯规划平台建设》到《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路径探索》获评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获评江苏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市唯一学校单位)到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金陵中学德育课程的实践与创新一直走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的前列。2023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金陵中学召开。这既是对我校德育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金中德育课程与育人范式的一次全面检阅。
在本届年会上,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围绕“教育强国,德育何为——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学科实践”这一主题,分享经验,凝聚共识。12月15日上午,我校孙夕礼校长以《旗帜思政厚植爱国根基》为题,详细介绍了金陵中学“旗帜思政”这一特色育人模式。我校以百年校史为底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抓手,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院一社五学堂”: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少年思政研习社、校史思政学堂、大地思政学堂、实践思政学堂、叙事思政学堂、学术思政学堂。旗帜思政主张寓德于课、人文立课、价值引领,通过“一院一社五学堂”达成学科融合、学段融通,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这一特色育人模式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引发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为了进一步落实落细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凸显学科实践特色, 12月15日下午,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别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初中部、金陵中学新街口校区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学科实践观摩活动。在高中组实践观摩活动中,我校陈婕、李俊、刘亚楠三位老师通过精巧的课程设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政治课、物理课、班会课,在启智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对三节课给予了“用心选题、提前设计、自然呈现。教师专业素养高,学生的主体性强。”的高度赞赏,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实践提出了系统化展望。
陈婕:本课聚焦亚运赛事,以“薪火传承”为线索,展文化风采,扬中华精神,育时代新人。旨在通过探究亚运印象、亚运记忆、亚运担当,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在行动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操太圣教授点评:
特别有亲和力,课堂会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学设计结构性很强,通过任务驱动,带领学生在三个主题上不断追问:“薪火”“心火”“星火”,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未来的课堂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心火”,把重点和核心放在第二给主题上,让学生感受到被赋能的感觉。从认知层面上升到理解和认同,激发情感上的回应。
李俊: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物理课,应当将爱国主义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因此,本节课设计了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人类发现、使用核能的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问题与情境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暗线是中国核工业的发展进程,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现在建立完备且领先的核工业体系的艰难历程,引入“两弹一星”精神。通过两条线的相互呼应,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操太圣教授点评:
台风非常正,直击问题的核心,超级自信,有很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感受到课程思政理念,学科育人。老师要有学科核心素养,在讲授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内容。有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是,一个人接受过相关课程,会在他的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科学家锲而不舍地追寻真理的精神,在相关学科中有更强的呈现。本节课通过学生分享达成目的,以后可以通过谈科学家的科学家精神,在科学家精神的引导下,让学生受到感动。学生看到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其背后的人的努力。学会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去探索知识。
刘亚楠: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本节班会课从班级中的非遗传承人谈起,以“非遗文化我心知”环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以“非遗剪纸我体验”环节促使学生体验非遗项目,学习身边榜样,厚植爱国情怀;以“文化传承我参与”“强国使命我担当”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坚定强国信念,志在成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操太圣教授点评:
老师水平很高,节奏把握很好,让学生跟着节奏进入设置的情境。并且整节课呈现的方式非常好。最重要的是把学生高度卷入到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最重要的是高度卷入,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听。区分清楚“事情”与“事务”,当学生能参与到剪纸等活动时,整个人是多维度的参与,这种过程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德育为先;育德之行,始于爱国。为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筑牢德育主阵地,全面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年会上,我校向全国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发出《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倡议》:
第一,坚持思想引领,培根铸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以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为载体,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昨天、今天和明天,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强化“四个认同”,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坚持尊重规律,守正创新。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和伟大时代同频,同人类命运共振,与学生心灵相契,建立健全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衔接有序,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小学阶段,围绕爱国思想启蒙,以革命英雄事迹、祖国壮美河山、历史文化遗产、民族传统节日等内容为重点,通过讲述爱国故事、学唱爱国歌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认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庆祝国庆节等方式,用好红色资源,帮助学生打牢中国人的身份烙印,初步树立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形成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
中学阶段,围绕爱国道理认同,以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内容为重点,通过阅读英雄模范人物传记、主题演讲、纪念烈士、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明确爱国主义的内涵,知道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夯实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
大学阶段,围绕爱国行为践行,以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为重点,通过经典著作研读、学科理论阐释、主题学术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形成热爱祖国的行为自觉,坚定热爱祖国的崇高信仰,积极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坚持协同育人,知行合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社会支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涵养良好家风、优化校园文化、发掘社会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爱国是情怀,更是行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建构大中小学一体化知行合一育人体系,组织青少年阅读10部人物传记,访谈10位改革开放模范人物,考察10个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真实的榜样示范和实践体验中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把“爱我中华、强国有我”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爱国主义精神之树常青。
在本次德育年会中,金陵中学的德育课程理念与实践给诸多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校“追寻文质兼美的教育,构建文化浸润的家园”的德育追求得到了各方专家的充分认可。
巍巍钟楼,深沉古朴;莘莘学子,少年精神。金陵中学多年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结合学校文化传统与时代特色,制定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倡导德育观念的更新、德育领域的拓展、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实效的提升,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全员化,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精神充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审核: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