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高一年级地理组第三次集体备课

2017915上午10点半,金陵中学高一年级地理组在地理组办公室开展了新学期的第三次集体备课。杨伟大老师、张昌宁老师、易杨老师、王贝贝老师以及三位地理实习老师参加了此次备课活动。

备课组长杨伟大老师提出了本次备课活动的主题——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并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新课教学前,先利用半节至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初中所学的经纬网等知识,为开展本节内容的教学打好基础。然后再利用四课时左右的时间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由于本节内容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由地理组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张昌宁老师主备。

张昌宁老师对教材内容早已滚瓜烂熟,教材重难点也早已了然于心,因而他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对教学内容提炼、总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适合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备课思路如下: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强调讲练结合,及时提问,重视利用教材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他总结了由六个2所构成的“的数字记忆”教学法:分别是地球运动的2种形式(自转、公转);地球自转的2个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地球自转的2个周期(恒星日、太阳日);地球自转的2种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地球公转的2个周期(恒星年、回归年);地球公转的2个位置(近日点、远日点,并总结了一句顺口溜:一近七远,近快远慢,角线都变,冬夏长短)。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以读图为主,强调一些要点。关于“四个节气图”要和考试结合帮助学生读懂图。“黄赤交角图”强调两面角的概念,并引入描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的曲线图”。此时可开展跳跃教学,将“五带”的内容前移,结合黄赤交角让学生快速、高效理解“五带”的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差

直接利用教材上“昼半球和夜半球图”,在图上标出五个点,提出十个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将知识点引入并串联起来,同时将后面的教学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也一同引入讲解。然后解释地球自转的四个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运动偏向、形状变化。在利用“时差和国际日界限”图时,总结出“北京早八点,全球分两天;北京晚八点,全球同一天”,并结合2008年奥运会开幕时间深化知识点。关于北京时间,总结为“五六七八九跟着北京走”,并进一步请学生思考这样定义中国各地时间的利弊。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利用崇明岛开展教学,并对比强调河流的曲流侵蚀和崇明岛这种河流侵蚀的差异。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利用教材中“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幅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然后举例提问:海南一口井,井里的水面每年能接受几次太阳直射?运用板图板画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四季变化

寒带气候常冬无夏,热带常夏无冬,温带四季分明。最后请学生在书上将夏季、冬季的定义标注出来。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