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课程教学处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 高中音乐集体备课之三

  2017年9月18星期一上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次备课活动在艺术组办公室进行,参加的老师有:刁雪梅、沈阳,主备人:刁雪梅。

    主要内容:

一、《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高一)、《音乐与时代——蛰龙飞起舞东方》备课方案(高二)。

二、商讨市合唱比赛参赛曲目和排练方案。

 《音乐的美——优美与壮美》: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听赏本课音乐的作品,乐于参与课堂的交流与探讨,感受优美与壮美的音乐作品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2、能够从音乐要素入手,理解各音乐要素在优美与壮美的作品中所起作用。

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讨优美与壮美音乐作品的表现特征和内涵。

4、能够辨析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和壮美)。

主动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表现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分析各音乐要素在优美与壮美的作品中所起作用,探讨优美与壮美的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内涵。

建议: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形态的美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体裁和形式,音乐美的内在本质主要是指音乐的内在性格(如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等)及其与音乐情感性质的关系。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壮美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 在本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增加一些经典的和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品。建议本课所选音乐作品:优美:《降E大调夜曲》、《牧歌》、《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斯卡保罗集市》等;壮美:《大进行曲》、《亮剑》主题歌《中国军魂》、《加勒比海盗主题曲》等。

《音乐与时代——蛰龙飞起舞东方》:

1、理解课题的含义:

“蛰龙”——我们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蛰龙犹如“醒狮”、“睡狮”的意思一样,表示惊醒的龙的腾飞,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意愿。

2、教学内容说明( 教参 P14,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

1)、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为反抗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

3)、音乐在唤起民众、凝聚民心、改造中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3、本课教材中的作品,可分成为三个方面:

1、学堂乐歌《黄河》。

2、反映了“五四”时代的民主、进步思想,注重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巧的有机结合的作品《卖布谣》、《光明行》、《台湾舞曲》。

3、反映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的英雄形象的作品《开路先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可确定为: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欣赏并演唱李叔同《送别》、沈心工《黄河》,了解学堂乐歌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音乐特点。

2.欣赏赵元任《卖布谣》,能够主动分析和探讨歌词与音乐节拍、节奏、旋律相结合的创作特色。

3.能够认真聆听刘天华的《光明行》,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巧的有机结合的手法。

4、能够认真聆听聂耳《开路先锋》,尝试演唱歌曲片段,体会中西结合的调式特点及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音乐与时代的关系,领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1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