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体艺楼三楼办公室
出席:沈阳、刁雪梅
主要内容:
1、 商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课设计
2、 高一合唱团排练安排
附: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南少数民族音乐》
主备人:沈阳
2017年10月31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并用聆听、观看、演唱、演奏、舞蹈、讨论等多种形式参与、体验。
2.能分辨并说出本课多首音乐作品所属的民族;能在分组讨论后,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描述与评价能力,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教学过程:(简案)
一、导入:
春节晚会的少数民族歌曲联唱。
二、欣赏内容:
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介绍:
可以先问同学们,西南地区有哪些少数民族(壮族、傣族、彝族、白族等)
在错综复杂的民族分布和文化氛围中,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交错林立。既各有个性,又互相混融,呈现出局部单纯简约,整体斑斓多姿的风格格局,为祖国音乐文化增添了宝贵财富。黔桂滇有近30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大支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首先,让一曲“飞歌”把我们带进那山峦叠嶂的苗岭山寨。
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1)介绍:“飞歌”苗语为“夏样”,高声歌唱的意思。流行于贵州东南苗族地区,飞歌是苗歌中的一颗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珍品。它音调高亢嘹亮,曲式短小,豪迈奔放,节奏自由,有强烈的感染力。唱起来声振山谷,山鸣谷应,几里外都能听见。
(2)欣赏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3)讨论分析歌曲的特点:音调高亢嘹亮,曲调明快,节奏自由,热情奔放。
(4)补充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提醒同学注意和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的关联。(少数民族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
3.欣赏《阿细跳月》 (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
观看思考:是哪个民族的?描绘了什么情景?音乐有何特点?
(2)分析: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手拿月琴、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跳,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跳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拍,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
(3)舞蹈感受(放《阿细跳月》音乐)
4.介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器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歌舞节日。如壮族歌圩、苗族芦笙节、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另还有许多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口弦、巴乌、芦笙、葫芦丝等(图),因初中教材中介绍过,今天,我们欣赏一首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风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