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下午,我校地理教研组刘亚楠老师在高一8班开设一节地理公开课。本次公开课,刘亚楠老师选择的课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校党委沈方晓书记、陈立其副校长、李刚主任以及地理组全体教师现场观摩听课,并提出了指导意见。
领导、教师在观摩听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为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历来是教学中的“硬骨头”。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多个要素,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较高,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导入环节,刘亚楠老师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四座城市、四种市花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城市与市花的对应关系。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由表及里,具体探究了四座城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在“读课本,觅概念”环节,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陆地自然带与气候、植被、土壤的关系。刘亚楠老师在“读课本,觅概念”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呈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重点分析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之间的关系。
“看世界,知规律”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比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之间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图示等差异。学生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
“赏景观,定区域”环节,刘亚楠老师设计了两条考察路线:一条是由刚果盆地向北考察,到达北极地区;另一条是由大不列颠岛向西考察,到达亚欧大陆中部。这两条路线沿途自然植被变化明显,学生结合自然植被图,找出其与沿途地点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陆地自然带更替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析自然植被与地点的对应关系
地理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回生活,悟意义”环节中,刘亚楠老师的教学设计贴近生活。让学生运用陆地自然带的相关内容,分析在华北某低碳小区(40°N)的别墅两侧种植的树种。既集合课堂教学内容,也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的课堂结语,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树种的选择,并说明理由
本节课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既了解了各地自然带的差异,也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在本节课后,参加听课的各位领导、地理组各位老师也进行了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本节课的建议。对于地理组内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刘亚楠老师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地理组 丁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