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科技燃炬火,强国当有我(江心洲校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一15班的东雨萱。站在我身后的是本次科技节“未来太空车”竞赛中与我并肩作战的队友:成诗昆、王晗羽、吴皓轩、何俊池。我们非常荣幸能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今天,我们也把这份共同荣誉的见证带到了现场。(成诗昆双手托起太空车)这辆太空车虽结构简单,却承载着我们源于热爱的大胆尝试。我们为它披上银色外衣,绘上独一无二的团队logo,让科技之炫酷在设计中闪闪发光.在构造上,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组装,不仅在电线连接处做了精细的焊接处理,让电路更稳定;同时我们大胆选用超轻电池减轻配重以适应模拟火星地表。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正是我们从“会做题”走向“会创造”的一步真实尝试

最初,是同样炽热的好奇心,将我们五个“理工科爱好者”紧密相连。备赛期间,成诗昆同学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带来无数巧思;王晗羽同学前后十几稿外观设计,笔尖勾勒着极致追求;吴皓轩与何俊池同学则通过一次次拼搭调试,将理想变为现实;我则仔细斟酌每个安装步骤,巧用ai,绘出精妙的结构模拟图。我们当中还有三位住校的同学,即便回到寝室,仍常常“云作战”到深夜。

   比赛前夜,我们在汇贤楼509教室完成最后试验。夜色已深,但五人汇聚的微光,足以照亮一整片星河。

我们的太空车算不上“高精尖”,甚至在合作之初我们也曾因思路不合争论,因调试失败沮丧。但无人选择放弃。因为我们深知:真正的创造,不在于作品有多完美,而在于一群人为同一目标拼尽全力的过程。

   今天,手捧这份奖项,我们衷心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更感谢彼此在每次瓶颈时的扶持。

   比赛虽已结束,探索却永不止步。那辆小小的太空车,承载的不仅是对科技的想象,更是五个人共同点亮的热忱与青春。它告诉我们: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正从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试错、每一次发散思考中生长出来。

   愿我们永远记得那个星光闪烁的夜晚,记得我们曾一起用思考照亮未知,用微光汇聚成星河。

   谢谢大家!

撰稿:高一15) 东雨萱  审核:张晓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二19班的王鸣清,在我身边的是这次与我一同在学校科技舞台上收获荣誉的队员——郑予涵,陈乐阳和滕悦。今天我们怀揣着来自科技赛场的喜悦与荣光与你们分享这振奋人心的经历。

   还记得高一上的通技课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接触模型加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我们在不断的讨论和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科技的奇妙与神奇学习了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恰恰正是上学期动载失败的遗憾,成为了我们这次参加科技节的契机。

   回望模型制作的日夜,每一根桐木条的裁切,每一处502胶水的粘连,都凝结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我们为新的作品设计了榫卯结构的底座,使用斜控索部件来防止屋盖上半部分扭曲变形,增加斜木条支撑来防止屋盖下半部分塌陷,并且听从老师的建议加固了边角。从最初在图纸上勾勒轮廊,到反复计算荷载数据、优化结构节点,我们拒绝墨守陈规尝试用数字化建模模拟受力情况,以智能设计理念打破传统思路的限制。

   回想起这次参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每一个进展都凝聚了我们的努力,当看到亲手制作的大跨屋盖成功承受住动载试验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化为了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我们的模型虽小,却映照出科研之路的艰辛与荣光。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蛟龙深潜”到“北斗组网”,祖国的科研事业正是由无数科研工作者用青春与汗水铸就今天的我们或许只是科技赛场的初学者,但要我们怀揣对科学的敬畏之心,秉持智能创造的创新精神与坚持不懈的科研品格,未来的我们定能在科技浪潮中乘风破浪,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同学们,科技是新时代发展的最强动力,“科技燃炬火,强国当有我让我们不负青春,奋发拼搏,为祖国的辉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撰稿:19) 王鸣清  审核:张晓影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