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国旗下讲话
在分数中寻找温度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上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在分数中寻找温度。上周,全校同学都和期中考试这位劲敌比了武,过完招后很多同学可能在感慨:这位对手,不讲武德,总是偷袭我没掌握的地方。随着各科成绩的揭晓,有的同学也许会下意识地打开网易云,但不知道评论区里的共情究竟是治愈了你,还是增添了你的忧愁。当我们说到分数的时候,最常用的一个形容词就是冰冷,它唯一能带给我们的似乎就是焦虑。但事实上分数也有温度,只不过要用心寻找。那么,我们要如何寻找呢?

首先,面对现实,接纳分数。上周五下午,有一位刚考完试的高三同学看见我,特意走过来对我说:“王老师,下周出分后我可能要来找你聊聊”,在说话的同时真挚的情绪浮现在TA的脸上。无论你经历过多少场考试,分数都会给你带来情绪起伏。所以,每次考完试听到“啊这”、“嘿嘿”、“我裂开了”这样的情绪表达,我都会会心一笑。反倒是“习惯了”、“挺好的”、“没什么感觉”这样的话语会让我产生些许担心,因为情绪被忽视了。看见情绪是面对现实的第一步,而只有先面对现实才可能改变现实。对分数的接纳表现为情绪之后的思考。在分数面前,很多同学会想的是:和以前相比,分数对应的名次有什么变化?这个分数好不好看?好不好交代?这个分数能不能让我去心仪的大学?但很少有同学会认真思考:为什么这一次是这个分数?可能有人此时心里会想:当然有思考,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写了多少份期中考试小结。那请你再思考一下你的思考:小结里的有些话你是不是早就写烦了,那为什么你还是只能写出这些话呢?在对成绩的思考上,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一个也许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向是:这一阶段我的时间分配合理吗?对分数的真正接纳是一个先拿起再放下的过程,一拿一放之间,你的心里会燃起一股小火苗,它的名字叫“我想做点什么”,这是温度的一种来源。

其次,澄清需求,付诸行动。期中考试之后,一向是学校心理辅导室“人气最高”的时候,有时需要排一两周的队才能约到心理辅导。众多身负学习压力的来访者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同样的话,我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时我会说“听起来你真的挺无力的,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什么效果”,有时我会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怎么办”。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因为每个人想从心理辅导里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只是想获得陪伴,所以只要做好倾听和共情,TA就能恢复力量去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另外一些同学真的是缺乏方法,因此需要以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方法指导。在面对分数的时候,你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吗?例如:考到多少分,你自己是会感到满意的?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知道能做什么,不是吗?但即使行动起来,好像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刻。有同学在和我闲聊时这么说过:“我觉得自己哪一门都不太行,想在每一门上都加倍使劲,但真的没有那么多劲。”我的回应是:“清醒一点,改变都是一点点发生的,想什么都得到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学会在行动中聚焦,从某一门科目的某一类题练起,一个点接着一个点突破。”最能激发行动力的往往是目标明确的小事,而在行动力背后正是你心里的另一股小火苗,它的名字叫“我能做点什么”,这是温度的另一种来源。

最后,传递心火,抱团取暖。成年人会影响你们对于分数的看法,但你们对于分数的态度最终取决于同龄人共同营造的氛围。大家平常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谈论分数呢?举一个心理课上的例子。课上我请一个同学起来分享,TA一时没想好答案,周围同学开始替TA回答:“老师,TA成绩好,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的。”然而这节课的主题是人际交往。从什么时候开始,成绩好和无压力、零烦恼划上了等号?每一个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表达都会建构起“分数即一切”的核心态度。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在营造关于分数的氛围,那为什么不让温暖成为关键词之一呢?考完试,你追着老师问分数,可有的人并不想这么早知道,那你就不用着急告诉全班;知道成绩后,你看到有人很失落,可他们在这一刻并不想被安慰和关心,此时不打扰就是你的温柔。在分数面前,确实不是每个人心里都能燃起火苗,但此刻站在我面前的你们当中,真的有很多人具备照亮自己的能力。有的时候,是我们低估了你们的心理韧性和调节能力。那么心里有火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心火传递出去,点亮身边同学心里的火种吗?同龄人的心火是最有效的温度来源。传递心火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是一张纸巾、一句QQ留言、一次解题指导、一次球场漫谈、乃至一个学习小组......谁都有元气满满的时候,谁也都会焦虑丧气,当大家学会抱团取暖,分数就成为了共同前进的纽带,把每个人都照得熠熠生辉。

未来,还有数不清的分数等着走进你的生活,希望它们不止带来秋冬,也能带来春夏。更希望从今天起,你不再对分数说:“下次一定!”,而是说:“这次我会!”

谢谢!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