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是9月18号,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九十年前的“九一八事变”。9月18号也是全国“全民国防教育日”、“江苏省防空警报试鸣日”,今天早上10点到10:19全省将统一试鸣防空警报。
警钟长鸣,就是要提醒每个中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烈,振兴中华。九·一八,既是一个国难当头、令人屈辱的国耻日,也是一个激发情感、催人奋进的励志日,更是一个感悟历史、启迪后人的教育日。
提起九.一八,人们不禁会想起那首广为传唱的抗日爱国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穷的宝藏,流浪,流浪……”
毛泽东同志这样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当时的日本政客曾经妄言:“只要有三千精兵,装备竹刀都能占领东北”。在他们看来那时的中国就如同一个空心的玻璃巨人,尽管看起来十分庞大,但只要轻轻一击,就必然轰然倒地。正是基于对自己军事实力的过份自信以及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人后来才敢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以致于1937年日本军人在宛平城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轻易地就挑起了卢沟桥事变。
可是,日本人极大地低估了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所具有的顽强韧性。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总会有那么一批人站出来。他们可能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党派不同,但他们拥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绝不当亡国奴。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三天,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就发出呼吁:“国难当头,同胞应同心戮力,共御外辱,团结一致”。同一天,中共中央发表《宣言》,谴责日军侵略,并开始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金大及其附中师生虽远在南京,也积极声援东北抗日军民。在1932年的《金大校刊》中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同学会邀集校友多人,组成劲旅,与本校大中学足球混合队作两日角逐,所得票资,将悉数捐助东北义勇军。”这可能只是绵薄之力,但这样数不胜数的爱国细流终将汇合成滚滚的抗日洪流。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民族危急关头,多少中华儿女不计生死、奋起反抗,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出重围身负重伤、不幸被捕,经受酷刑未曾吐露一字;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到最后一刻,日军指挥官无法理解,在冰天雪地里长时间被围困、且完全断绝粮食的情况下,杨靖宇为何能坚持战斗五天,于是命人将他割头剖腹。结果发现,将军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军人无不为之震惊。
那些日本人所无法理解的东西,其实正是支撑着我们民族得以延续五千年的密码,亦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九十年后,当我们回望九一八,深思近代中国为何会被欺凌侵略?历史告诉我们,是因为积贫积弱。衡量富与贫的,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判断强与弱的,不仅有体格,也有内心。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再强壮的身体也必将备受欺凌;没有精神,再智慧的头脑也注定碌碌无为。唯有内心强大,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唯有内心强大,国家才能真正富强。
回望来路,苦难铸就辉煌;展望前途,光明引领未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90年,历史的记忆在回望中更加刻骨铭心。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沿着英烈们开辟的复兴之路奋力前行,在接续奋斗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才是对“九一八”最好的纪念。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