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国旗下讲话
非应激生活指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上午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非应激生活指南。

仔细回想,上次升旗仪式还是在上次。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突然从教室里相见变成CCTALK里相遇,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大白做着同样的核酸检测,我们的生活开始与各类打卡绑定。但当我们重逢在春日的校园里,却发现时间好像并不一视同仁。当有人感慨着终于能回学校上课时,也有人哀叹着舒适的居家生活就这么结束了;当有人的目光紧紧追随着老师的每一步板书,也有人一晃神就发现快要下课了;当有人兴致勃勃地和好久不见的同学谈天说地,也有人忧心忡忡地盘算着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自己又会被多少同学超越;当有人为校园里的“猫”语花香驻足时,也有人会发觉自己开始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发脾气。对一些人而言,疫情只是生活事件;但对另一些人而言,疫情却是应激源。

何为应激?简单说就是对刺激的反应。个体在感受到具有威胁的刺激时,会表现出一系列身心反应。应激反应正常且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变化。有一种应激很多人可能都体验过:每逢周日,入睡困难。周日晚上,想着这一周还没有做完的事以及下一周即将面对的事,我们的头脑会变得十分清醒,心里却会陷入焦虑。快乐都是属于周六晚上的,而周日晚上是用来扛下所有的。于是,我们辗转反侧,对自己说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要是明天还是周日该多好。可真正到了周一,却又一切如常。应激的确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常态。有研究表明:人在处于应激状态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应激激素。而当皮质醇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时,会对大脑结构和身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使人无法正常地学习与生活。

那么,在疫情反复、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我们如何达成非应激生活的目标呢?也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接纳现实。当一个人在变化中找到新节奏,建立起生活的新常态,才称得上是真正接纳了现实。而当一个人愿意接纳现实时,刺激便不再是应激源。那么,我很好奇:各位同学,现在的你接纳了复课这一事实吗?有一个标准可以帮你做出判断:你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了吗?这既是判断标准,同时也是让你摆脱复学应激反应的抓手。当你能够实现从“家庭作息”向“学校作息”的转变,就真正适应了复学生活。与此同时,接纳现实,需要的是面对而不是回避。每逢复学,担心考试考不好或者考试确实没考好会成为不少同学的应激源,此时接纳现实的做法是将自己上网课的状态和考试成绩做一个理性对照。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认真的,就值得对自己有信心,在看不见别人的时候所有的比较都会有失真的可能;如果你自己都认为没有认真上网课,那就先接纳“学习会暂时跟不上”的现实,然后冷静地思考接下来要如何听课?如何完成作业?

其次,关照自我。越是在应激的状态下,你越是照顾自己的第一责任人。积极的自我对话,是关照自我的最佳方法。但如果你并不擅长这种对话,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帮助自己远离应激带来的身心反应。第一,着陆技术。环顾四周,留意5种你能看到的事物,描述它们的名称、大小、颜色、形状、味道、触感,在让大脑重新和当下环境产生联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情绪着陆下来。第二,蝴蝶拍。让自己坐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双手交叉在胸前,轻抱自己对侧的肩膀,双手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以秒针走动的“滴答”声为节奏,用舒服的力度去拍。在与身体联结的过程中,使自己与应激源分离开来。

最后,寻求支持。在应激反应的众多保护因素中,社会支持系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因素之一,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支持以及精神支持是非应激生活的重要保障。正因如此,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心理组的老师们不仅根据疫情期间常见应激源调整了网课教学计划,还通过CCTALK、QQ、电话给同学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面对同学的困惑和无助,我们以小作文回应小作文;面对家长的焦虑和无奈,我们用时间去陪伴与分担。但心理老师们同样清楚的是:我们不是万能的,对很多人而言我们也不是提供支持的首选。我们之所以坚持“伸出橄榄枝”,原因很简单:让你意识到你不必一个人经历应激,在你身边的朋友、同学、父母、老师中总有愿意和你一起面对的人,勇敢地去找到TA们。如果你不知道该找谁,只要你信任心理老师,我们一直都愿意成为你的备选项。主动求助从来都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彰显。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非应激生活也许并不花团锦簇,但一定生机盎然。愿这份蓬勃来到每一个你的心里,谢谢!

撰稿:王诚俊  审核:赵巧林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