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如果让你描述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事,很多同学脑中都会弹出被作文支配的恐惧。在一次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800字”的“痛苦折磨”里,有人抓耳挠腮,把范文中的内容硬凹成自己的模样;有人冥思苦想,在认识的人、听过的事里寻找可能的线索。
如何让自己“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高一语文课本中“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课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读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
谈到经典,我们往往会想到晦涩难懂的古籍,也有人认为,阅读古籍已经脱离时代。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
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甲骨文中的“典”字,就像是一双手捧着竹册。演化到小篆,“典”字是将“册”放到“几”上。无论是双手捧还是放在桌上,我们都能从古文字中感受到时人对待典籍的重视、尊敬态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语文课本中,我们感受着《史记》《左传》里的中国智慧,触摸到诸子百家的思想结晶。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文化如水,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散发光芒。
互联网时代给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前些日子某出版社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图书前10名”调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高居榜首。
在震惊和沮丧的同时,我们也应反思,到底是“读不下去”,还是过于功利化的追求,让我们“不愿读”?
再辉煌的文化,一旦失去传承就必然衰败;过于轻松的阅读,带给你的也只有“躺着读”的表面愉悦。经典是要“站着读”的。经典常读常新,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你对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要读,更要带着诚意去读。引经据典不是炫技,而是气质的自然呈现。
好在经典并没有想象中曲高和寡,今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国家宝藏》讲述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唐宫夜宴》用秀逸舞姿演绎大唐形象……这些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以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重回经典,让我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弦歌不辍。
典籍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当我们感恩这个民族有《道德经》、《本草纲目》这样的皇皇巨著而欣慰时,也应思考,我们为后世留下了什么?能够传承不朽的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需要挑起的大梁。钱钟书先生在清华上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季羡林先生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不应只是我们可有可无的爱好,还是一份把优秀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的责任。
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的金中读书节,早已成为金中文化的一个品牌,为校园营造了雅致的人文气息与生动的阅读氛围。本届读书节的主题“典籍润泽人生,拼搏献礼祖国”,开展的既有文化底蕴又独具特色的活动,为我们亲近经典构建了“一方池塘”,点燃了“一束火焰”,推开了“一扇大门”。
为了让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语文老师也煞费苦心。高二语文组近期开展的“美文积累征稿活动”,让同学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推荐优美文段,供全年级以练字的形式抄写。试想,700多人共同抄写自己推荐的文段,岂不是美事一桩?自活动开展以来,邮件如雪片,美文天天见。
同学们,这世上不读书的理由有千万种,而读书的理由只有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好。真诚地享受读书吧!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学习和进取。人间有20岁的朽木,也有80岁的常青树。请牢记: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读书,你将圆梦!
谢谢大家!
撰稿:胡玮琳 审核:赵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