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高一(10)班的刘奕帆,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那一年他们正年轻。
这几天细雨绵绵、淅淅沥沥,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画面又一次如期而至。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一方面,清明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因此每到此时农事活动都变得日益繁忙。另一方面,清明也是中国人寄托哀思、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的日子,这不仅体现着敦亲睦族、赓续血脉的深厚人文精神,更蕴含周而复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之道。
每年清明节前夕,学校都会组织高一年级同学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感恩幸福生活。我们扎制花圈、书写挽联,我们低头默哀、绕碑前行,用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最崇高的敬意。在像学长学姐那样走进雨花台之前,我通过央视纪录片《雨花台家书》走近了雨花英烈,越是了解烈士雕像背后的故事,越是让我感受到坚毅的青春力量!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已知姓名的仅1519名,他们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在中国革命的风雨长夜里,烈士们襟怀救国救民崇高理想,勇敢站在时代前列,毅然抛弃属于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生命。已知姓名烈士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仅仅16岁,和在场的我们同龄。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邓中夏烈士。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大户人家,家境富裕。1917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国文系。身处学习氛围浓厚的北大,邓中夏却看见了校园外的另一幅景象: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内有军阀、外有强敌,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着国家的内忧外患,他明白:诗词无法彻底改变国家,只有依靠宣传先进思想、增进群众知识才能真正救国。1920年,邓中夏从北京大学毕业,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托人在北洋政府给他找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差事。当聘任书送来时,邓中夏却明确拒绝了。面对严词质问的父亲,邓中夏认真回答道:“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于是在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工人运动。为了让工人群众能够听懂马克思主义,他还特意去学习多种方言,用本地方言讲解深刻思想。1933年,邓中夏不幸被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坚守信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狱中给党组织写下一封绝笔信: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信里的誓言是雨花英烈的缩影。郭纲琳烈士在狱中把两枚铜板磨成心形,分别镌刻上“健美”“永是勇士”的字样,表达自己永当无产阶级勇士的坚定意志。家人的营救几次都因为她拒绝在所谓的悔过书上签字而作罢,郭纲琳给家人回信说:“我不能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袁咨桐烈士在给二哥的信中写道:“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徘徊观望,有人在勇往直前。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以雨花英烈为代表的一代青年,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国家与民族燃烧了灿烂的青春。
那一年他们正年轻,而这一刻年轻的是我们。正年轻的我们要立大志,把握人生航向。在学习中激发信仰,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正年轻的我们要明大德,擦亮青春底色。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正年轻的我们要担大任,肩负时代使命。树立创新意识,练就过硬本领,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敢为人先。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那一年正年轻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让我们接过青春的接力棒,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谢谢大家!
撰稿:高一(10)班 刘奕帆 审核:王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