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了解资源国情,共建美丽家园”。
今天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地理这门学科非常关注的话题。人类并非完全被地理环境制约,也不能完全征服环境,人类要想长久的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与地理环境友好相处。当我们在春日的校园中漫步,头顶的蓝天、清新的空气、脚下的土地,都是人地和谐的最好证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前提是对自然的充分了解,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首先要全面了解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我们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截止2022年末,全国共有12758万公顷的耕地资源,28354.6万公顷的森林资源,2356.9万公顷的湿地资源,全国已发现矿产资源173种,地下水储存量520985.8亿立方米。自然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人均资源量不足,是我国资源国情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资源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那么,何为美丽中国?我想对于南京人而言,它可能是这样一个画面:站在南京段的长江边,看到江豚在江中欢快的嬉戏玩耍。为了使这样的画面更多出现,国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先后制定或修改30余部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部署实施50余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是绿色低碳现代化生产方式,追求的是绿色低碳现代化生活方式。因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行“限塑令”,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禁塑令”。 “无废城市”“限塑禁塑”等国家战略实施,促使我们有效减少塑料污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是提出:要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2020年修订施行的《固体废弃物防治法》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让山水林田湖草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除此之外,法治是保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还需格外重视法治建设。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作为金陵中学的一员,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手捡起路过地上的纸屑,进行垃圾分类,促进资源再利用;卫生间里学校为我们准备的卫生纸,请你只摘下自己需要使用的部分;随手关掉正在滴水的水龙头,节约水资源;夏季把教室里空调的温度稍微调高一些,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离开教室时随手关闭教室里的灯和电教设备的投影,争当省电小能手;减少使用塑料制品,选择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和环保餐具;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行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在校园之外,我们可以在外出游玩时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绿化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持此之外,我们还要扮演好“人地和谐”观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请你相信:你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对我们的地球而言,都有意义。
同学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共建属于我们的美好家园!
谢谢大家!
撰稿:沈绿筠 审核:王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