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此刻金中,银杏渐黄,一树一行诗。阳光慷慨,万物皆灿烂。
宋:百年学府,充满了温润与典雅。青春课堂,洋溢着活力和激情。
赵:但是,我们可能难以想象,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战争年代经历过怎样血与火的考验,我们,曾有过多少的恐惧与无助,又给多少人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同学们,1937年12月,我们的校园被划为安全区,1.2万难民迅速涌入。但谁承想,安全区并不安全。红十字的图案阻挡不了日军杀戮、强奸的暴举,国际友人的抗议威慑不了日军劫掠、纵火的恶行。
阮:同学们,我们面前的钟楼,巍峨挺立,但在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中,校工严师傅打开了钟楼地下室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门,40余名难民妇女正是依靠着这四间低矮逼仄的地下室,最终幸免于难。
宋:同学们,我们右手边的食堂,曾作为仓库存放粮食和煤炭。据《拉贝日记》记载,收容所每天有12袋大米供应,但实际上,由于难民人数众多,厨房有时只能用带着血的水做饭,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喝上一顿稀饭。
赵:同学们,我们左手边的体育馆,它曾收留了无数个慌乱中无处可逃的家庭;图书馆中,也曾有数以千计的难民席地而居。但这不够,还是不够,即便收容所已经人满为患,还是有许多难民从围墙爬进学校,其状悲惨,令人心酸。
阮:安全区妄谈安全,南京城何论往昔?87年前的那一天,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一场战争,无数次屠杀,不到六周时间,摧毁的不仅仅是一座六朝古都,还有生活在其中的千千万万的鲜活生命。如果以秒来计算,那么,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他们采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他们把杀人当作竞赛,以在规定时间内砍下更多中国人的头颅为荣。
宋: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我们同胞的尸体。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30多万同胞永远地倒在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南京,在那一刻,变成了人间炼狱!
赵:但87年前,也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们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日本人的枪口,用双肩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现如今,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的上空都会响起警报,一声声的警报低沉呜咽,如泣如诉,似不屈者的呐喊,似遇难者的哀鸣。每次听到这样的警报,你们又作何感想呢?
阮:我生长在南京这片土地上,警报声伴随了我的成长,每次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我和众人一起伫立沉思,默默哀悼,整个南京城一片肃穆。我觉得警报是在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绝不能忘记我们的国家和南京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耻辱!
宋:我看到,为了纪念30万遇难同胞的英魂,24处遇难同胞丛葬地、遇难地陆续竖起了纪念碑,石碑上铭刻着遇难同胞的姓名。再多的文字也抵不过生命的重量,再美的秋景也掩盖不了历史的伤痕。
赵:是的,警报声也告诉我们历史不会被改变,它将永远地刻写在人类的历史之上。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她必然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阮: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宋: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也有国泰民安。
赵:别忘记,来时路,漫漫黑夜,有民族苦难,更有铮铮铁骨。
合:将历史的箴言藏于一片秋叶,风起时自有答案。
撰稿:纪委书记赵巧林、高三(12)班阮浩森、高二(1)班宋子安
审核:王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