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国旗下讲话
未敢忘国殇 携手卫和平

共: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于老师:我是历史组老师于丹波。

赵曼冰:我是高一19班的赵曼冰。

王若谷:我是高二15班的王若谷。

于老师: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都,六朝都会,自古繁华,让多少文人墨客都心向往之。

王若谷:南京浪漫的,秋日的南京是银杏、水杉、梧桐交织而成的缤纷色彩,自然与人文在此时交汇相融,让金陵更添韵味。

于老师:南京也是厚重的,在这个秋日里,金陵中学的高一学生们分成小组探访着潜藏在南京城中不太起眼的一些地方,缅怀过往。

赵曼冰:11月23号我和沈瑜等同学来到了河海大学的校园内,这里保存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清凉山丛葬碑。我看着这座纪念碑,它并没有很高大,在那三足鼎下,埋葬着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在清凉山附近遇难的同胞。此时正值深秋,四周的秋叶直直坠下,落地无声。我感觉到我们一行人不自觉都放缓了呼吸,似乎每次呼气都带着刀子,割着我的血肉,也割开那血色的历史。我们面向纪念碑一字排开,低头默哀,然后用手拂去碑上的落叶。这座记录着耻辱与血泪的碑,是那么沉重,压在我们的心口,叫人喘不过气来。绕碑一周后,我们轻轻地放下手中的菊花,注视着那三足鼎……

王若谷:我想起了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百合花》,当年他们对着月光向往的是一份简单的安稳,不过是我们如今的稀松平常。

于老师:我能够体会这份心情,因为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对战争中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控诉,和对先烈们用生命换回的和平世界的珍视。这份情感又因我们是金陵中学的师生而更深刻。

王若谷:此刻,我们站在承载了百年风华的金陵中学的新校区,我想带大家穿越回1937年那个寒冬,去感受那段黑暗岁月里的一丝人性微光。

赵曼冰:那年12月,南京被日军的残暴铁蹄无情踏碎。昔日的知识摇篮,陡然变身难民收容所,校门口,如潮水般涌来的难民,大多是惊恐万分的妇女,她们的眼神里尽是惊惶与无助。我们的师生们,没有丝毫的犹疑退缩,他们迅速行动起来,指挥大家有序入校。很快,操场上搭起了密密麻麻的简易窝棚。

王若谷:彼时,日军四处搜寻,危险如影随形。所长姜正云本身就是金大附中的舍监、英文教员。因为没有外国人驻守,收容所只能靠姜正云带着助手跟日方周旋。薛万锦是学校西迁后被安排留下来护校的职工,他为难民安排住处、做饭,为了保护女性难民,他带人帮她们剪短头发,把脸抹黑。有中国士兵躲进来,他就提供便装,让士兵们换下军装。1938年初,学校校工严师傅将40余名难民妇女藏进钟楼的地下室,暗中给她们送饭送水,不少妇女因此得救。

赵曼冰:正因他们的这份坚守与担当,使得不少妇儿躲过日军魔爪,得以幸存。就这样,在漫长煎熬的数月里,金中人凭借非凡勇气与过人智慧,守护住了这些妇女儿童。

于老师: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国之殇,未敢忘。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不容抵赖,雪中送炭的情意同样需要铭记于怀。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在于我们以国之名义缅怀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加珍视和平。《和平宣言》中说:

共: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于老师:青年是建设和平最重要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谢谢大家。

撰稿:历史组于丹波老师、高一19班赵曼冰高二15班王若谷

审核:张晓影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