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地理组老师陈申威,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文化共传承”。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当校园里的树木在寒风中略显萧瑟,当清晨的雾气在空气中凝结成霜,冬至悄然来临,它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从地理的角度而言,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白昼变长,寓意着新循环的开始,充满希望与生机。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通过土圭测影测定出其具体时间,并将它视为重要节日。在历史长河中,冬至节气逐渐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当年冬至,他见百姓饥寒交迫冻伤耳朵,便舍药救人,用羊肉、辣椒等制成“娇耳”分给百姓,吃后冻伤痊愈,于是吃饺子的习俗流传至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体现了人们对团聚的渴望,南方则习惯吃汤圆,寓意团圆、圆满。此外,部分地区还有冬至祭祖、喝冬酿酒等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立春打扫屋舍迎春节、谷雨播种棉花瓜果,再到夏至吃凉面防暑、立秋下雨预示秋季不旱等,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意义,对日常生活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二十四节气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体运行规律的智慧结晶。
首先,它蕴含着顺应自然的理念,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运动划分,准确反映了气候变化和自然节律,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指导着人们的农事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勤劳质朴的精神,在农耕社会,人们依据节气安排农事,辛勤劳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从不懈怠,这种勤劳质朴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再者,二十四节气还彰显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播种、收割等任务,如在芒种时节,大家会相互帮忙抢收抢种,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在面对各种困难时能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除二十四节气之外,传统文化还包含着许多其他宝贵的元素。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它们以独特的笔触和韵律,描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审美追求。又如中医、武术等文化瑰宝,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底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与安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星空。
冬至是24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却是2024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下一个节气将是小寒已是2025年。金中地理组老师们认真观察了卫星云图,2024年的最后几天虽然温度较低,但都是阳光灿烂,祝大家在2024年的最后几天里从暖阳中汲取力量,心怀希望,追逐梦想,砥砺前行;愿老师们在这寒冷的季节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最后,祝全体师生冬至快乐,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撰稿:地理组陈申威 审核:张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