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德心两育  | 国旗下讲话
风起正清明,文化永传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风起正清明,文化永传承。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所谓“气清景明”,伴随着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当寒食节、上巳节逐渐融入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便成为了清明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对于我们而言,“清明”二字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既是杜牧口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是吴惟信笔下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既是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京盛景,也是齐白石在《春瑦纸鸢图》中展现的天真烂漫。清明,亦是我们身边的生活烟火。在南京,每年此时都会有两样食物销量倍增,那便是:螺蛳和青团。清明前后,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螺蛳肉质最为饱满鲜嫩,药食同源的艾草也迎来了最佳的生长时节。这些春日上新,以最具象化的方式传递出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每逢清明,祭扫是我们不会忘却的共同行动。寄托哀思、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早已成为印刻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自觉。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祭扫引领文明新风,一束鲜花、一张心愿卡、一封投入时空邮箱的信件,都诉说着我们的思念与敬意。在个体之外,还有这样一群人被我们深深铭记,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人民解放的历史壮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雨花英烈。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难以计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雨花台慷慨就义,其中能够知晓姓名的只有1519位,留下的照片只有100多张,更多的则是无名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弘扬英烈精神、汲取信仰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金中人就以徒步至雨花台祭扫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心中的缅怀。

今年,我第一次踏上这条信仰之路,在一个个坚毅的眼神中感受到精神传承。松柏常青,英雄常在。在徒步近7公里后,我们来到了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在那里,我们献上了自己扎制的花圈,用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全体师生低头默哀,传递着那份素未谋面的思忆。阳光穿透松针,洒向经过岁月洗礼的台阶,纪念碑下的我们庄严宣誓“报效国家,誓作栋梁”,那一刻“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字显得格外苍劲有力。宣誓毕,我们依次绕碑瞻仰,42.3米高的纪念碑仿佛又一次诉说着南京城1949年4月23日解放那一天的故事。于金中人而言,这座纪念碑承载着更多一分的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的校友——中国科学院齐康院士设计的。从我们校园里的抗日战争纪事碑到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再到五十余年一以贯之的“雨花台之约”,家国情怀始终都是我们金中少年最明亮的精神底色。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当我们缅怀先烈时,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确认着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曾经的他/她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与繁荣;今天的我们,必将读懂信仰、锤炼本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清明”二字,意蕴深远。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既让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本,又让我们在又一个明媚的春天勇敢出发。同时,它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生动表达,需要我们做好守护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人间四月,清明雨上,岁月流转,思亲景明。同学们,让我们从历史出发品读优秀文化的丰盛,从时代出发感受民族精神的丰盈,以文化之美点亮青春之梦,以信仰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以奋斗之姿回应时代之问。谢谢!

撰稿:高一(8)班 张雅淇  审核:王友伟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