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四月芳菲在,五月正青春。当“五四”青年节到来时,“青年”、“青春”便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选择了“青”作为新生力量的代表呢?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青,东方色也。”在金文中,“青”的上半部分是“生”字,取“草生于地”的意思。“青”对应东方、草木。日出东方,向阳而生,因而“青”象征一切新兴的、初生的事物。
那么,“青”究竟具体指什么颜色呢?今天我想说的当然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可见光谱中波长为485-500纳米,频率范围为620-600兆赫的部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青”有着更多的色彩意蕴与内涵表达。
“青”是希望的绿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是汉乐府诗《长歌行》的开头两句。
106年前的北平街头,一群身着蓝布长衫的青年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横幅,用单薄的身躯撞开蒙昧的雾霭。他们或许未曾料到,那些带着墨香的手写传单,会在历史的褶皱里生长成燎原的火种。陈独秀在《新青年》中疾呼:“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这声呐喊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胸膛。仿佛1919年游行队伍中飘扬的旗帜,与今日实验室里跳动的数据荧光,在时光长河里交相辉映。诗人眼中沾满露水的“青青园中葵”,也可理解为今日青年在时代晨曦中蓬勃生长的模样。就像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关键测控岗位的负责人,或是贵州深山中“天眼”工程技术骨干,这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新一代青年正以特有的方式诠释着“青”的深意——它既是破土而出的锐气,更是向下扎根的定力。
“青”是辽阔的蓝色,“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的名句。
有这样一位正直热忱的青年:在他读高三时,“七七事变”爆发。一个多月后,他目睹了南京被轰炸的惨状,便毅然决定报考空军军士学校。1940年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多次执行对日空战任务。在1944至1945年间,他驾驶不同型号的飞机在条件最艰苦的驼峰航线上飞行了50多个来回、100多个架次,打破了日本对华战略物资的封锁。这位青年,就是我校1937届校友陈维龄先生。
七十多年后,又有一位金中青年与青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叫吴大卫,是我校2002届校友。现在的他,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参与了C919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工作。他和团队研制出价格不到过去十分之一,但性能指标却提高一个量级的传感器。
千年前诗人挥洒的墨色里,“青天”是碧空如洗的浩瀚,是志在九霄的壮怀。青年之“青”,是唯一能与苍穹共鸣的色彩。它既包含着“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更要求“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青”是坚定的黑色,“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垂丹青”明志,这是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自我剖白。
丹青之重,重在其承载的不仅是颜料,更是文明的分量。古人在绢帛上以青绿描绘山河,实则是以敬畏之心丈量家国的疆界;用朱砂点染印章,实则是以赤子之情镌刻生命的承诺。丹青如山河巍峨,朱砂似血脉奔涌,当二者在宣纸上交融时,便化作中国人心中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文天祥以笔墨定格气节的千年后,丹青长卷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泼洒出新的史诗——从贸易战的硝烟到科技博弈的暗涌,从文化自信的觉醒到文明对话的突围,今天的中国正以另一种丹青笔法,在世界文明的画布上勾勒山河。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都藏在每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家国伟业时,那生生不息的回响里。站在时代浪潮之巅的新生力量,从来不会是历史的旁观者。让我们以“青之色彩,青年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谢谢!
撰稿:夏广平 审核:王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