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树
各位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基本素养和国民素质。
9月底《南方周末》以《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震动高层》为题报道了不少公民在国外游玩时的拙劣表现,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遇有纠纷恶语相向等等,我们可以辩解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层出不穷的报道如果我们还是视而不见,那我们只是一群可怜的鸵鸟;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文化差异,也许当年李鸿璋先生将一口浓痰吐在猩红的地毯上时我们可以这么说,但在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时,这样的辩解只是将自己孤立于世界。一个现代国家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国民,难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国家。而国民素质正是由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所体现出来的。
国庆前高一年级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金中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形象,参赛同学的演讲都非常精彩,有同学认为应该学会感恩,有同学认为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有同学认为应该把远大理想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还有同学认为在学习上应该有不怕困难的亮剑精神,在这些演讲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金中的学生将来应该成为社会的脊梁,如果在我们身上看不到希望的影子,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基本素养,那我们的国民素质就永远不可能提高。
素养一词在词典中解释为平时的修养,表现为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自身的生活质量是由自己具有的素养决定的。从中学教育来看,其功能正在于全面提升我们的基本素养。那么在我们的中学生活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哪些素养?我们认为以下八个方面是应该重点培养的:一是道德素养,包括个人道德和公民意识,前者是私德,后者是公德;二是生活素养,包括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道德素养和公民素养的目的在于求善。三是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四是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五是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目标追求是求真;六是艺术素养,包括审美能力和艺术爱好,其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一个人起码的对美的感悟能力和一项终身的艺术爱好,其目的在于求美;七是身心素养,包括健康身心和锻炼习惯,其目的也不在于培养运动健将,而是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一项终身的体育爱好,其目的在于求健。八是创新素养,包括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其目的不在于培养发明家,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公民,其目的在于求新。面对丰富的生活,以上八个方面肯定不能囊括生活的全部,但如果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真、善、美、健、新的现代公民,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对所处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那我们无疑对提升国民素质履行了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怎样提高自己的素养?素养一般都包括了知识和精神两个方面。要提高自身素养,我们应以谦逊的态度,认真地去经历,去吸收,去学习,去思考。我们应该有以勤奋为荣的学风,不要在素质教育、提高效率的口号下淡化了勤奋学习的可贵;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事情做几个小时只是玩乐,做几天是体验,做几年是经历,做一辈子是习惯,做几代人就成了风俗;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态度,有些同学很有思想,有批判的精神,但缺乏了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同情的理解”这样一种情怀。世间万物,不可能事事顺我心意,当主观上对一件事情排斥时,你就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了,比如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许多我们不喜欢的科目,但这些科目也许正是我们的不足所在,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的;我们还应该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比如10月份学校即将举行艺术节和校运会两项活动,我们希望这两个活动不仅仅是在艺术和体育方面有特长同学展示的舞台,而且还希望更多没有走上过舞台和田径场的同学积极参与,这种活动的意义无疑更大。
同学们,全面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人,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在为我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当我们若干年后回首中学的学习经历时绝不应是噩梦醒后的庆幸,或是苦尽甘来的感慨,而更应该视之为终身受用的财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