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火红的,是激情的。在这样的七月,在建党95周年之际,7月7日至10日,金陵中学党委组织学校30余名党员赴延安展开了为期4天的“感悟延安精神 锤炼坚强党性”学习培训。在专题学习、实景感受和现场教学中深刻感悟信仰的力量,自觉砥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锤炼党性作风。此次学习培训学校党委还邀请了学校民主党派和名特优教师代表参加。
专题学习,忆峥嵘岁月稠
7月8日上午,延安干部学院的王东舍教授为我们开展了一场专题教学:《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从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从吴堡县川口度过黄河,前往华北,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苦难辉煌的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走向胜利的十三年。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积累了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开办了闻名世界的抗日军政大学,培养造就了大批“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的领导人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实现了由抗日民族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延安精神,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精髓。革命先驱们正是用这样精神的力量与敌人对抗,让敌人退却。
实景感受,缅怀革命先烈
7月8日下午,老师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处处浮雕场景,再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豪情;在王家坪、杨家岭,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破旧的座椅,一叠叠发黄的纸张,展示着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工作生活作风和光荣传统。在宝塔山,巍峨耸立的宝塔不但是延安城市的象征,更是延安精神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克服了千难万险,励精图治,领导全国军民艰苦奋斗,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争取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页。
现场教学,再现历史场景
7月9日上午,我们来到枣园,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并进行了《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和《张思德与张思德精神》两次现场教学。
在枣园窑洞里,《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重点讲述了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思考着国之沉浮、党之建设、民之命运、军之前途的过程和方法,展现了一幅幅真理在窑洞里脱茧而出的历史画面,特别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精神成为了窑洞里每个不眠之夜的思想结晶,成为了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在张思德纪念广场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授课老师用简洁、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了张思德同志的生平和毛泽东主席演讲《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过程,并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剖析。张思德的一生虽然并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这个“小人物”有“大情怀”,他工作勤恳,吃苦耐劳,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好一行,是平凡中见伟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