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市金陵中学化学教师李惠娟
李惠娟
南京市金陵中学化学教师,化学教研组组长。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化学学科带头人。
“我是教师,用‘真情’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是化学教师,我通过化学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李惠娟老师对自己——对化学教师的朴实、精辟的定位。
做教师很幸福
案头上有一篇署名南京金陵中学李惠娟的教师写来的一篇教师故事:《长大了,我就成了你》。我想研究一下这位“普通”的教师,当我漫不经心地在网上搜寻“金陵李惠娟”,却意外地在金陵中学往届毕业生自发创作的“给可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网页上看到了许多有关她的评论:
……最好的就是教化学的李慧娟老师,她的讲义以前不觉得怎么,现在才知道她的讲义不知道要比外校老师强多少!【粉红色的麦兜猪发表于:2005-11-19】
是李惠娟而不是李慧娟 李老师确实是个大好人。【真的徐发表于:2005-11-20】
哈哈,李老师上课可是发散性思维啊!【冰蓝荷风发表于:2005-11-21】
……
翻开她写的《长大了,我就成了你》,里面记载了她和她的学生戴姝的“情结”:
戴姝是李惠娟任教的05级高三实验班的学生。南京金陵中学实验班的学生,各个都瞄着清华、北大。可是,一个特殊的学生——戴姝,却早早地把人生目标定位在要当一个像李老师一样的中学化学老师!原因是她喜欢这位叫李惠娟的化学教师,这位她中学时代的普通的化学教师对她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天资聪明、初涉人世的戴姝,也许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原因,背负着不轻的心理负担。
戴姝非常诚恳地告诉她的李老师:“过去我对社会事物、对他人的看法及心态总有点偏颇,我小小年纪似乎有点看破红尘,一度觉得活得很无聊、很无奈。虽然自己也觉得这样很苦恼,却无法拂去心中的阴云,无从改变自己。自从遇上了您,改变了我的心态。特别是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折射出您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我们的亲情。您渊博的学识、潇洒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从您优雅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笑容、乐观豁达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阳光是那么灿烂、生活是这般美好、原本苦涩的学习也能成为一种享受。”
戴姝说:“要改变一个人的外在东西不困难,但要改变内在的、甚至心灵深处的东西不容易,您能做到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我的梦想就是要当个您这样的老师!”
2005年高考,戴姝如愿以偿地走进师范大学化学系,她现在还同时兼修着教育心理学等外系课程,她在践行自己的“梦想”,她在做着自己愿意做的事,心情很快乐。
2005年11月24日,在感恩节到来之时,她给李惠娟老师发来了这样的信息:

虽然我不信基督,但我认同感恩,真的感谢上苍让我遇见您,但愿若干年后我也能像您一样……
祝福您,亲爱的老师,祝感恩节快乐!
戴姝
“真情”换“真情”
学生们说:“李惠娟老师给了我们亲情、友情、真情。”
A.她真心爱我们,我们真心爱她
我是金陵中学02级高三(10)班的徐瑞娟,现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可以说如果不是她我不会如此热爱化学。李老师不仅课上得好,对同学也十分的和蔼可亲,亦师亦友,有时候更像姐姐。她在同学面前从来都没有老师的架子,每次当她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对着同学微笑,让我们在每次上化学课之前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记得高三的时候,李老师因为身体不好再加上病毒性感冒,连续几天没来上课,同学很担心,当我们到李老师家看她时,她第一句说的是:你们不应该来的,要是传染给你们怎么办?我感觉李老师对我们就像是 《大长今》中的韩尚宫对长今一样,教会我们知识,关爱我们的健康,教导我们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做人。她真心爱我们,我们真心爱她。
B. 谢谢她说我“能行”
我是2005届金陵中学高中毕业生李磊,我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实,我是很对不起李老师的。高一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李老师约好了时间去问她问题,可是我自己却忘记了此事,等到我想起,已经很迟了,等我匆匆忙忙地赶到办公室,发现李老师仍然在等我。李老师说:“我答应过等你,怎么会失信呢?”
我在化学上一次次的挫折让我跌入谷底,然而,李老师总是对我说:“你能行。”当高考成绩出来后,我面对着自己尴尬的分数,心灰意冷。晚上,李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我说着说着,想到自己不争气,忍不住,一个大个子男生竟在电话里泣不成声,而且不可控制,觉得自己被化学抛弃了。
但李老师没有抛弃我!她理解我,鼓励我,给我打气,还是那句老话:“振奋起来,李磊,你能行。”虽然我现在的专业和化学已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李惠娟化学”,却总会闪现在我的心里。
C. 她要求我们:“珍惜缘分”
99年毕业生,南京大学教师刘颖:记得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李老师就对我们说,今天大家能坐在一间教室里成为同学,这是难得的缘分;我能做大家的老师,也是一种缘分。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份缘!在高中三年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收获丰硕的知识和人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李老师经常在课堂内外点点滴滴地给予我们人生的教导,“做人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人生要有追求、不要浪费光阴”、“生活要有情趣,要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D. 她用激情教学,想不专注听下去,难!
2001年高二(4)班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反馈资料中写道:
①化学课堂堂精彩,李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新颖;教学的情感丰富、诱惑力强。想不专注听下去,难!
②哪天有化学课,我们一早就怀有一种期待、这一天都有一份好心情,上化学课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享受!
③我早就耳闻李老师的口碑,但现在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名不虚传”,无论是李老师的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投入,都无可挑剔!难怪她是我们班公认的老师中的最佳!
④棒!棒!!棒!!!教风一流、人品一流!教学与人品的完美结合!perfect!(完美无瑕)。
……
同事们说:“李惠娟的课,充盈着一个‘情’字。”
A. 李惠娟成功在一个“情”字
物理特级教师朱建廉对李老师说:“李惠娟你知道你的教学靠什么成功?最重要的是课堂里有形无形中始终充盈着一个‘情’字!用你的心在设计教学,用你的情在激励学生!”
B. 人文关怀,真情可贵
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评价道:“李老师的讲课这样富有感染力,她不应教化学,应改教语文学科。” “作为一个理科教师,上化学课能有这样浓郁的人文情怀,真是难能可贵!”
C. 她是用“心 + 情 + 教材”在教
金陵中学丁强校长说:“对李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随时走进她的课堂,总是能陶醉其中。她的课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她是真正用心+情+教材在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老师,课的设计总让人拍案叫绝,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每节课都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达到了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很好统一;其次她很重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通过精心的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观察她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总让人很感动,学生们时而苦苦思索,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慷慨陈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中;第三她很重视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她的课信息量很大,既有严谨的科学理性,但又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且不露痕迹、流畅自然。”
智情并驱,知能并重
李惠娟崇尚的教学理念是:“智情并驱,知能并重;人人都有未来,未来基于现在!”
作为化学教师,她更清楚她首先是一名教师。她认为,天天面对的是有理智、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营造出平等、愉悦、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性,使学习进入最佳效率状态。无论文科理科,教学情感同等重要。而理科老师的人文修养、情感世界、人格魅力也许更能深深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把学生看成是储存知识的容器或仓库,只顾使劲儿地往里填充,忽视情感的力量,即使学生满腹经纶,徒有智商而情商低下,极易迷失自己。倘若学生人情淡漠,或有人格缺陷,这样的教育终将是悲哀的!
智情并趋,激发心灵之光
李老师讲述了她用“真情”转化一个“差生”的故事:“班上有一个,上一届休学留下的,平时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且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多次耐心辅导、关心,成效均不显著。我明白,他的学习障碍在他的心理因素,所以一直留意他,寻找激励转化他的契机。在一节关于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教学时,教科书上没有装置示意图。考虑到内陆的学生都未实地参观过海水淡化过程,我建议让同学自行设计并画出简图。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一个个兴冲冲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振振有词地介绍各自的特点。此时,我注意到他表现出跃跃欲试又犹犹豫豫的样子,我若无其事地走到他的身边,发现他的设计与众不同,颇有些创造性。我高兴极了,机会来了,我毫不犹豫地及时请他上来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对这位同学的创造,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令人吃惊的是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个无形的心结打开,他从自我封闭的环境中走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学习有了极大的热情,成绩也突飞猛进。他的家人和我们老师一样,感到欣喜无比。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深得学生敬重和爱戴的教师,你的教育才富有意义。
李老师说:“要让学生懂得爱,首先要让他感受到爱。作为教师,自身要有一颗充满友爱、宽容、襟怀坦白的心,有礼有节,要有传递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要让学生觉得我们的理科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而且情感丰富、涵养深厚。
面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李老师特别善于“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巧妙”的秘诀竟然如此简单:“当着众人表扬;背着众人批评。”李惠娟说:“学生期望他的成功和进步,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教师要积极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而且要当众恰如其分地表扬,学生会感到获得双重的奖励,他会享受到喜悦的心情,会更加倍地去努力。学生有了缺点、毛病,教师要批评,切记,要给学生留足面子,要背着众人批评。教师背着众人的发自肺腑的批评,无论是强烈的还是委婉的,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期待,他会有发自内心的悔悟,自觉地去改正缺点和错误。”
传授知识,传递情感。
常言道,“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寓于教书的过程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分享课程的情感效应。教育需要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下进行。营造一种浓郁气氛,自然流露老师的情感,让学生身不由己,为之动容。高明的教师总是着力以情感为动因,触及学生心灵深处。
例如,关于浓硫酸特性的教学,她从浓硫酸的毁容伤害事件导入,在投影屏幕上先后展示对比明显的一组照片。又打出一张清华学子残害黑熊、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图片,标题是天良的呼唤。她接着设问:浓硫酸对人体、动物到底有多严重的伤害?是什么原因使其有如此之大的杀伤力?……
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求知欲望、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心灵受到了震撼,从教师浸透着感情的话语和一个图片的呈现细节中,学着怎样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世界。
创设情境,体验过程和方法
李老师的每一节课都以真实的化学为核心精心设置情境,从生活→自然界→实验室→科学→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是奇妙的、真实的,也是伸手可及的。一片树叶、一句诗词、一则史话、一个魔术、一串数据、一张图片、一段影像等等都可成为她情景创设的珍贵素材。她一般不是直白地讲解,而是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像科学家那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每一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着极有现实意义的探索。这里有着同龄人间思维的启发,也有着前辈和后人智慧的碰撞,同学们学会表达自己,学会反思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
爱——永不枯竭的泉
李惠娟,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在金陵中学执教已经二十余载,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但是,教师的青春活力依旧。
李惠娟老师的父亲、叔叔、姑姑都是教师。她嫁了个当教师的丈夫,巧得很,公公、婆婆也都是教师。老一辈教师的影响,教师氛围的熏陶成就了李惠娟。
李惠娟说:“我爱教师这一行,做个合格教师是我魂牵梦绕的追求。”
她爱生活,她营造了个温馨的家。
李惠娟善理家政,把小家收拾得温馨典雅;她乐于烹调,把夫君和儿子养得“膘肥体壮”;李惠娟待人大度诚恳,同事们把她当做良师益友。
她的丈夫邹正,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工作。在同事和朋友圈里,传说着一则关于她丈夫的“绯闻”。“情人节那天,邹正在咖啡馆幽会情人了。”原来,邹正的情人正是李惠娟。邹正每次出国前,都问他的“情人”需要什么礼物,李惠娟的“索礼”清单上总是“德国化学教材、法国科学读本、美国自然画报”之类的老一套。
同事说:“怪不得李惠娟每天都笑容可掬,原来她有个温馨的家。”
她爱工作,她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觉得累。
在她的课堂,不仅能感受到她扎实的教学功底,更能体味到她教学设计的精细与奇妙:严谨的学科逻辑、鲜活的生活实例、最新的科技进展、拾级而上的问题、生动直观的实验等达到了完美整合。
李惠娟说:“上出一节好课,不难。把每一节课都上好,不易。”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是她一贯的做法。有时为了求证一个问题,她要翻阅大量的资料,搜索许多信息,与同事讨论、商榷,直到解决为止。为了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她常常反复取舍,甚至彻夜不眠。教中调整,教后修改,改后再教。她是教学中的有心人,媒体新闻或日常身边的物品、事件,常常自然而巧妙地融入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产生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校园里,大家看到的李惠娟,总是那样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直到她住院了,胆结石手术了。同事们才知道,李惠娟累出病了。
邹正说:““我家那位生肖属虎,可惜现在已是只‘纸老虎’。”
李惠娟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觉得累。”
她爱新课程,新课程使她的追求有了更高的境界。
李惠娟初听“新课改”这个名词时,还觉得挺好奇,不知新在何处、改往何方。通过学习、细细品味,她觉得十分亲切,二十多年来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在新课程中找到了归宿。李惠娟说:“令我欣慰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自己的课堂里走出,不管他们目前是在继续求学还是在拼搏立业,他们对中学的回忆是温馨甜蜜的,对老师的引领能知恩感激,对拥有的现在能珍惜把握,对自己的未来能憧憬向往。面对将来的现实世界,学生有雄厚的能量储备、有健全的人格修养、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美丽的人生追求……这是我和新课程最希望达到的境界,也将是我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