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作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的春节,无疑要比端午节和中秋节更具有厚重博大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已成为当代中国奇观之一回家过年现象,人们不惜经历艰难的买票、挤车、长途跋涉,也要赶回老家去与亲人团聚,其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深刻而清晰地感受到,年味越来越淡了,甚至说我国整个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寡淡了,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洋节日的一派繁华与火爆。这几年,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几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
2006年元宵节和情人节只相差两天,大有狭路相逢之势,于是媒体围绕着谁盛谁衰、“谁的风头盖过了谁”大做文章。各方报道和评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洋节日盛而土节式微,其中新华社的一篇报道颇有代表性:“元宵节”不敌“情人节”,“洋玫瑰”盖过了“土汤圆”。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都是大行其道。有人担心,这些节日的原有意义早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模糊,并无一例外地变成了“疯狂聚会、开心狂欢的盛宴”;有人深感忧虑地说“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甚至有人感叹:“中国人,你过的哪门子圣诞???”
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它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等诸多内容。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人们已感到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了),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进一步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大多数国人以说外语、吃西餐、过洋节、看洋片为荣为乐,中华民族恐怕就危险了。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是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特别注重家庭团圆,讲究全民同乐,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这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给过热的洋节泼点冷水,实在是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忧思。如果我们在怠慢着传统节日的同时去欣然接受纷沓而至的洋节日,那么,春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必然会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并将成为永远的记忆。到那时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节日,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我们要尊重别人的节日,尊重别人的风俗。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各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碰撞、交融。洋节日不是政治上的节日,是人们的习俗,是历代相传而沉淀下来的节日,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青年人对洋节日的热衷,体现了他们对洋风俗的一种尊重。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不少洋节日越来越中国本土化,说明了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是世界化的。
中国人喜欢赶时髦和跟风,导致了兴起过洋节日的风气。近代以来,中国人被欺负了、落后了,对“洋气”这个词有了偏好,认为沾点“洋气”就去掉了土气,其实是更土!
我们过洋节日,也许有人说这是跟世界接轨——这是最堂而皇之而又最无耻的理由。很好,跟世界接轨,说明中国进步了。但是要搞清这个接轨的标准是什么,是跟世界,而不是跟美国或者西方。
节日是一种文化,我们过就过了,好像没什么,对我们个人。但是文化入侵比其他的任何侵略都可怕,学他们的语言、过他们的节日,最后……我们的后代将会尝到恶果。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以“团聚”为主题,比较严肃;而洋节日则丰富多彩,令人感到十分轻松,所以年轻人大多选择在洋节日里狂欢。这也说明了我们年轻一代接受的文化观念更加国际化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青年的生活方式趋同,洋节日流行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我们过西方的节日主要过的是一种形式,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西方的文化。把过节这个问题和文化渗透联系起来还是有点大而化之的嫌疑。我认为,过过这些西方节日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要开放,要与国际接轨,要兼收并蓄吗?
有人说,如果“大多数国人以说外语、吃西餐、过洋节、看洋片为荣为乐,中华民族恐怕就危险了。”我认为那是渲染夸张,神经过敏,没事找事。过圣诞节等“洋节”,不过是大城市里一部分人的事,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在农村的中国人,还是过传统节日。
再说,对西方文化认同,有啥不好?难道,把人家的文化说成王八蛋和罪孽,您自己的文化就更文明更强大了? 三八、五一和元旦几个节日,都是西方的,在中国过了几十年、甚至快百年了,中国文化因此完蛋了么?中国人因此忘记春节、清明和中秋了么?不要太极端民族主义了。
如果一个国家因为自己有些公民过过洋节,这国家就受到失去传统文化的威胁、这国家的民族精神就不振奋了、这国家的什么“凝聚力”就没了,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太虚弱、太落后了。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人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 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洋节日的中国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必要拒绝,当然过与不过那是自己和身边环境造成的。更何况在洋节日中确实有我们中国节日所应当补充的部分,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等,他给了我们生活更多的温馨,友善和爱。大部分中国青年都崇尚于洋节日,这跟人们过惯了中国传统节日有着重大的关系。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洋节日更加时尚新颖,更加抓住于年青人的心。
在洋节日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国的节日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洋节日所不能媲美的。而洋节日的生机与活力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所抛弃的东西,正是外国人所梦寐以求的财富。擦亮自己的眼睛,其实传统的才是最宝贵的。假如我们抛弃了这一切,有一天想起再次去拾起的时候,那将不再属于我们。
包括情人节在内的洋节日,对中华传统节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不假。但是要看到,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历经两千多年的沿革,早已融入到中华文化的骨髓之中,它既是传统文化,也成为了现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节日,乃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保持一份应有的自信,如此,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洋节日的冲击,正确对待改革开放条件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