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他们为什么哈韩哈日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对于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身上挂着日韩饰物,耳朵听着日韩音乐,眼睛看着日韩剧集……于是这样一群爱好相投的人群便有了一个固定的称谓——哈日(韩)族。
随着日剧、韩剧的流行,大街上“哈日”、“哈韩”的青少年随之增多。头发染得像蔬菜、短短的迷你裙、厚厚的鞋底,浑身挂满项链、手环、扶桑花饰物、丝巾、手机装饰品、小玩偶钥匙圈,总之全以漫画书里的形象来打扮自己,怎么违反常理就怎么穿。如色彩鲜艳的宽大运动衣配淑女味十足的百褶裙,一双彩色的半高纺棉袜踩在肥大夸张的鞋里,手上还提着一只大号的和式手袋。这是一位署名楚宏的作者在《深圳晚报》上发表的她眼中的“哈一族”的典型形象。
    或许不少人在没有搞明白“哈”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哈”上了。
    其实“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意指“非常想要得到,近乎疯狂程度”,像“我很哈你”,就是代表“我疯狂想要得到你”。“哈日”、“哈韩”是近年兴起的时髦词汇。它最早来自台湾,指的是盲目崇尚、追逐、模仿日本时尚的流行文化。 “哈日族”、“哈韩族”就是指一群狂热追求日本和韩国流行娱乐文化,连穿着打扮、思想行为都仿效的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哈韩哈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强势经济下的强势文化引导着时尚潮流。
  的确有强势经济做后盾,强势文化大有长驱直入引导时尚之势。曾经不少学者也担忧地表示:“孩子们‘哈’一‘哈’西洋和东洋也并不是什么大事,然而,如果‘哈’多了,全民都‘哈’了,那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问题了。”
  在网上曾经广为流传的《我们为什么哈韩哈日》的帖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因为国内没有我们需要的,我们才不得已转向国外,这一点希望你们记住,我们,是被迫的!如果中国真能有好动画,我们何必选外国的?”这多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有关专家视日本动漫为洪水猛兽,不断提醒要警惕的时候,仍然有那么多少年、青年甚至壮年抱着D版(盗版)的日本漫画书痴迷得不亦乐乎。
    以“哈韩、哈日”一族为代表,他们疯狂的追逐着这些国家的一切,连自己是哪国人都忘了,甚至以不听中国音乐、不看中国电影电视剧为荣。这些当然是更不可取。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字和文化没有自豪感,我觉得这是一种耻辱。
    日韩影视剧中男性很多是俊美型的,尤其韩国的男演员特别注意衣着打扮,形象偏阴柔;女演员说话语气夸张。喜欢日剧、韩剧的青少年在形象和行为上都在向影视剧的明星靠近。
我们哈韩、哈日……这不是不认可中华文化,不是不爱国,更不是叛逆。我们只是在吸取异域文化的某些优点,只是对异域文化的一种认可,就像外国友人喜欢中国菜,唐装一样。我们的时尚可以说是追寻自己的爱好,也可以是通过这种时尚来秀出自己。
听说有一部戏居然让一个韩国演员来演八路军?我不知道是不是开玩笑。是中国演员演不了八路军?还是中国演员都死光了?我们不至于“哈韩”、“哈日”“哈”成这样吧?就因为他叫韩,他叫日,你就认为他是高级的,是值钱的,于是不惜花重金统统购置,自己花钱搭台供别人唱戏。而其实这些所谓的日韩“明星”我们中国老百姓原本知道的又有几个?经媒体一炒,弄得一传十,十传百,结果他们真在中国成了明星。曾经有一个韩国人说:“现在不仅我们的产品在中国打开了市场,连我们的人和我们的文化都在向中国进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词汇开始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我们自己的口中,这个词就是“哈一族”。“哈”源于台湾省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意指“非常想得到、近乎疯狂”。目前我们所谓的哈一族具体来讲就是哈日族和哈韩族了,它是近年来兴起的时髦词汇,泛指那些对日本和南韩地方传来的包括音乐、衣着、电影等流行文化的追崇和模仿的风气。
    “哈一族”是怎样产生的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原因是多元的:一、是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的极力宣扬;二、是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模仿、追求时尚;三、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无法与家长沟通。
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哈日哈韩或许为了追求时尚,但是为何许多成年人或者年纪更大些的人们对许多日韩的东西着迷,比方说电视剧、小说、服饰、电器等等。其实,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大人们是比较理性的,他们选择日韩的电器或其他商品,是因为它们产品的高质量;有些人欣赏日韩的电视剧等文学艺术,或许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比较轻松、活泼,它们的形式更加自然和贴近生活。人类都喜欢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作品,这些与年龄无关。
    也许,哈韩哈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像80年代内地年轻人对香港流行文化的追捧,只是近年来亚洲的娱乐中心移到了日本和韩国。基于物质文明的基础,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就如美国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从全球范围来说都罕有匹敌。这是全球化在文化方面的反映。关键是,这种时尚文化的跨国性流传,对输入国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可从理性角度上讲,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许多好东西,比如文化艺术、修身之道、为人哲学,放之四海都是先进的。问题是怎样让这种真正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以更有亲和力的面孔出现,去吸引并影响青少年。
   由此看来,哈韩也好,哈日也好,不必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毕竟中国与同属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有一种天然的地缘关系。数百年前韩国和日本也曾有过“哈中”,而且还“哈”得有声有色,中文被他们融汇贯通演变出了自己的文字。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流行和时尚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们是短命的,随着青少年的长大成人并承担社会角色,他们只会把这些东西封存在记忆之中。如此说来强势经济+强势文化带来的日风寒(韩)流的“退潮”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作为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不随流,冷旁观,静思考,勤务实!也许,这就是每一位当代学生们应该时刻坚持的。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