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教师发展处  | 金陵光  | 金陵光2013年秋季版
倪庆荣-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联系旧知,学习新知,贯通认知。思维导图能让思维跃然纸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进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在指导学生记笔记、学习词汇、复习语法、促进阅读、提升写作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教学;笔记;词汇;语法;阅读;书面表达

图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它可以用于区分词的含义,再现语言描述的场景,提高语言技能并加强交流能力。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图画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但是实际上,在课堂上,图画的运用更多的被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不仅理科,甚至文科教学也太过于强调严谨的逻辑表达,忽略了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齐伟, 2005)。实际上,思维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学会用图来表达他们的思想的时候,图也最能激活他们的思想 (钟志贤, 2005)。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激发思维和促进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的思维工具已经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放射性思考的工具。放射性的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信息,而每个信息又可以作为一个子中心再进行扩展。这些信息间的交汇连接可以视为你的记忆,或者你的个人数据库。人类从一出生就开始积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但是这些知识和信息杂七杂八地堆放在头脑中,如同一个乱糟糟的仓库,在需要的时候却一下子找不到需要的信息。而思维导图除了可加速信息资料的积累外,更可将数据依据彼此的关联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主次,能够更快、更清晰地看出一些主要的思想是如何彼此关联,从而使得这些杂乱的知识变得有序而高效,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托尼巴赞, 2005)

1.1 思维导图的基本特征

托尼巴赞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概括思维导图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突出主题:注意力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  树状结构:整个主题的主干通过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性扩散。

(3)  高度概括:分支是由一个关键性的图形或者是写在可引起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一些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依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  层次分明:各个分支依据重要性和相关性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此外,因为个人的思维差异,不同的人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往往还会反映出其个人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

1.2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要绘制思维导图,首先,我们可以在一张纸的中心写下主题,周围要留出空白,以便于拓展、添加信息。其次,根据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或者确定相关话题范围(主要分支),从主题的右上方开始以顺时针方向列出来,并将主要分支和话题连接起来。第三,和第二步一样,进一步分解主题,以主要分支为中心列出支持性的话题或次要分支,并将它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第四,继续对话题进行分解、编辑并进行重组(见图1)。最后,借助于不同的颜色、字体、图片、边框、链接、附件等直观因素进一步丰富你的导图,以明确各分支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1                                      (图2

刚开始练习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不要追求完美。画思维导图应该是思维自由驰骋的体现,可以随意一点,不要过于追求严谨,不然会失去趣味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毕竟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千万不要为了画导图而画导图。

2.       思维导图与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知识面广、知识点数量多,头绪繁杂,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学习的重难点。思维导图能够以一个话题或知识点为中心,联系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放射性的思维外化出来,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并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一旦有了这样一幅关于该主题的思维“全景图”,我们随时可以从各个分支中跳出来,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思维的重点和方向,避免跑题。可见,思维导图顺应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不失为一种联系旧知、学习新知、贯通认知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工具和方法。

 

3.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3.1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记笔记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就是通过层次顺序列出笔记,如一、二、三、四点,然后再在各大项下再列出1234各个次要点。还有一些人习惯于用简单的词语概述某一段内容或者某一本书。不过我们这么做通常也会遇到一个问题:这种笔记记得越多,能记住的东西反而越少。数年后当我们再次翻到这些笔记时,往往感到一片茫然。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笔记可能看起来比较全面,但是缺乏重点且比较单一。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要素:重点和联想。任何事物皆有本质和表现两个层面 ,在学习中,重点和非重点就是本质和表象的关系。如果我们能抓住重点,我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提升很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真正的重点往往隐含其中。而思维导图能从主题入手,宏观呈现各主次要点之间的关系。在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始终想到的是各个要点和中心主题的关联性,加上色彩、图形的修饰,再配以自己的联想可以使得笔记非常形象独特,一目了然,这种创作性的笔记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了以后对信息的调度。

3.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词汇学习

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因此,一个人的词汇水平就直接决定了它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影响着他思维的深度和准确程度。就词汇本身而言,词汇是包括词的形态(拼写)、语音、语义和句法功能四位一体的结合体。而对于心理词汇的研究发现,词汇的记忆和提取主要依靠语义表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词就是一个节点,节点间的联系相互连接渗透并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所以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词汇进行归类,并通过一个中心的节点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使所学的词汇知识形成一个网络,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软件通过梳理词根、词性和词汇间的关系进行单词记忆。

3.2.1  利用词根复习和记忆单词

英语单词的构成有其特定的规律,掌握了这些构词规律,可以又快又准确地记忆单词。词根是英语单词构成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组成单词的词根体现出来的。词根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前缀和后缀可以改变单词的词性和意义。英语中最常用的基本词根词缀只有一百多个,掌握了这百余个词根词缀,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学会上千个单词。

例如,词根act的意思是行为,采取行动。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所有学过的和act有关系的词汇,如actionactivityexact等。然后,将这些词根据前缀和后缀归类,如-tion-tivitytrans-ex-en-inter-等再结合单词的意思由学生推断出这些单词的词性和意思。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能否通过添加前缀或者后缀构成新词,如exact -> exactingactivity -> inactivity等。接着,在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词根,词缀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上,列出由这些前缀和后缀构成的分支单词,比如-tion -> devotion-ility -> decivilitytrans- -> translateex- -> explainen- -> encourageinter- ->international(如图3所示)。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含有这些前缀和后缀的词汇进行更加有序、深入的词汇整合和梳理。


                                                                  (图3

3.2.2 利用词性记忆单词


英语中很多的单词同时具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而学生在对词性的掌握上比较随意,在做完形填空、任务型阅读练习时常常因没能掌握词性而失分。如果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将常见单词词性分别展示,学生们就可以完整地掌握该词的用法并进行对比记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以各个单词的词性为中心复习该词的常见搭配和习惯表达。以live为例,如图4所示,该词同时具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4种词性。

(图4

借助于思维导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标示出live的词性的含义及搭配,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整个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更加全面。

3.2.3  运用用词汇之间的关系记忆单词。

英语的词汇特别丰富,同义词近义词数量多,关系复杂。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每一位英语学习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在课堂上把这些意义相近的词汇的意义罗列出来再加以区分。但是这些词在意义、用法方面的差异往往很细微,仅通过字面上的比较很难把他们的差异说清楚,学生不容易掌握住重点,常常会导致滥用、误用。如果我们从这些单词的共同含义上入手,以此为中心,找出每个词表达的侧重点和含义的微小差异,指导学生画出这些单词的脑图,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这些单词意义的理解,还能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法复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结构规则是有限的,而人们说出、写出的句子则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法规则造出无数合格的句子来。但是,语法的教与学往往会陷入枯燥的误区。思维导图恰好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出语法的系统性、层次性。

例如,在复习非谓语动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谓语动词入手,动词具有时态和语态两大特征,常见的谓语动词有行为动词,系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等几种,其中的行为动词又包括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由此再结合例句让学生推测什么是非谓语动词。这时教师可以发放讲义(图5),由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例句总结出这些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图6)。这样的导图不仅清晰地罗列出非谓语动词的种类、用法,更突出了动词的基本特征,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图5                                                                        (图6

3.4 思维导图在阅读理解中的运用

阅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Kenneth Says 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阅读不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译码”,而是读者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体验、预测和确认的思维过程。通过从宏观上不断推断与理解整段乃至整篇材料的内容,阅读成为读者和作者进行语言交际的行为。英语的语言多呈现出直线性、分析性的特征,逻辑上具有发散性的特点。而我们的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多为框架型、模块化、结构化的特点,因此,在外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着眼于篇章结构,对语言材料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在语篇基础上掌握全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打下基础。

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给课文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再讲解语言点、语法。学生忙于机械背诵这些分散无序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对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学生虽然学习多年,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依然底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效获取文中重要信息并将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他们转换成系列的图式形式,使作者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上而下的语篇分析能力,将这一隐性的过程非常清晰、系统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忆所读材料。并能方便学生扩充信息。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文章整体意思,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

要制作基于语篇构架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速读全文理解文章的话题、主旨大意。

(2) 在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大意的基础之上用一两个词汇来概括每一段落的主旨。

(3) 小组讨论,确定关键词,并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

(4) 各组汇报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尝试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

以《牛津高中英语》第六模块第一单元 “Stand-up Comedy” 为例。 教师可以先就“What to make people laugh” 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喜剧信息,大概了解喜剧的特点,为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好铺垫。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确定每段的关键词,借助于思维导图软件分析这些关键词,理清文章结构(见图7)。在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之上分层阅读,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再现作者构思过程,落实教学难点。最后,要求同学们分享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所画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学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观点以增强他们的英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图7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不一定能够涵盖文章的所有要点,甚至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是组织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理解、促进反思的过程。借助于思维导图这一思维的工具来引导学生分析篇章。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个人修正等过程无形间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自我调控策略。

3.5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应用

很多高中学生在面对书面表达时都不知道如何下笔,加上词汇量少、缺乏相应的表达技巧,写出的内容往往逻辑混乱,缺乏条理且没有深度。长期下去,学生势必会对写作产生畏惧。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对写作教学引起重视,尤其要把写作过程设为教学的重点。思维导图就像一份活动的文档,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审题、激活思想、打开思路、抓住重点、合理组织并增强他们的篇章意识。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可以遵循图8中的步骤:

(图8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的书面表达为例:

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假设你班同学苏华和李江打篮球时发生争执,导致关系紧张。请你结合此事,并根据以下提示,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向学校英文报 “Happy Teens” 专栏投稿。

简要描述事情的经过

打篮球、碰撞、争执,等等

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

1. 遇事不够冷静2. ……

谈谈避免冲突的做法

(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想,提出至少两种做法)

 

本题要求围绕学生打篮球时经常容易发生冲突的话题进行表达。因为话题很熟悉,学生可写的内容很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住主题,从而导致表达紊乱。借助于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先利用思维导图列出来,再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分类、归纳、取舍。如图9


(图9

这样便很容易写出以下的作文:

Conflicts with others are common in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basketball game yesterday afternoon, Su Hua and Li Jiang bumped into each other, trying to catch the ball. Then they started shouting and yelling, and it turned into a horrible quarrel.

To be honest, it was Su Hua’s fault but Li Jiang was also to blame — they were not calm enough and both said some really mean things. They cared too much about winning and losing. As a matter of fact, blocking, pushing and bumping are just part of a tough game.

To avoid such conflicts, we should be kind to one another, which is essential to enjoying a

harmonious life. It is also a virtue to forgive and forget, especially in such a competitive and

stressful society. Instead of blaming each other, we should communicate more and put ourselves in others’ place.

      Don’t be self-centered and try to be considerate. We must learn to handle conflicts calmly and wisely.

要画好思维导图我们必须要有明确主题,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拓展并仔细分析各分支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也增进了学生主题的深入理解与记忆,提升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我们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思考者。思维导图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直观理性且创造性地组织信息并建立联系。学生思维过程以外显的图式表现,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准确的评价。思维导图的表征还可以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个人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D. 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Eduard, 1972.

[2]   Toni Krasnic. How to Study with Mind  Maps: The Concise Learning Method[M]. Concise Books Publishing LLC, 2011

[3]   Toni Krasnic. Mind Mapping for Kids: How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an Use Mind Map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M].  Concise Books Publishing LLC, 2013

[4]   Tony Buzan. The Ultimate Book of Mind Maps[M]. Thorsons, 2005

[5]    托尼巴赞(Tony Buzan). 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思维导图丛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   齐伟.  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J]. 教育技术导刊, 2005:5.

[7]   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8]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8):42-45.

[9]   刘菊,钟绍春.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连接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1):34-38.

[10]  谭记翠. 巧用思维导图,强化英语词汇记忆[M].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1):137-140.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