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教师发展处  | 金陵光  | 金陵光2013年秋季版
韩玉洁-让新课程理念浸润课堂教学

【理念思考】

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如何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它需要借助课堂这一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让新课程理念浸润课堂教学。

 

一、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凌驾于学生的“主体”之上,用自己的生活来图解学生的生活,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不放心”,自己唱主角;也不能“太放心”,让学生唱主角,都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教师不应该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不同活动方面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育的职责,才能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二、情境设置:观照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心理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这种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学生只要拥有这种心理品质,就会敞开心扉,敢说话,敢提问,敢有不同见解,作为教师要带着赏识的眼光,带着敬佩欣赏之情,保护学生的这种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哪怕他们的语言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轻松的人际环境是师生关系平等的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展开民主交流,让思维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开启,互动的亲和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和情境创设。言语的动力来自具体的情景,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所以情感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的、充满鼓励与赏识的氛围,让他们说得痛快、听得专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既保持信心又有适当的紧张程度;让学生参与活动后有后劲与热情并有实质性的收获,同时要保持学生在无拘束中自然会放松,拥有舒展的生命,让知识在愉悦中生成。

 

三、内外结合:关注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成为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肤浅的设问,无益于学生做更高层次的思考,但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成就感。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乐趣,既能使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产生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比如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关注、自主独立的愿望、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等,我们务必要加以关注,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这样才能找到双方沟通的基础,产生师生交流对话的动机和愿望。围绕课上内容,适时介入与之相关的话题,让知识向课外延伸,增加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到真实、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学习语文以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原有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语文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使语文课由平面而转向立体,由封闭而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行为策略                                                                    

让新课程理念浸润课堂而不流于表层,其根本前提是教师要有“理念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无论课前教学目标的设计,课上内容的讲解,课后教学反思,都会方向明确。不做秀,不搞花架子,实实在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有了这种教学理念就不会重结论,轻过程;就不会重智能变化,轻心理变化。就会培养出来懂思考、知创新的学生;就会使学习变得趣味盎然,使课堂充满生机。

比如我在上口语表达课,在考虑“创设情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关于《举起你的手》一课”的构想时:

    首先对目标的设定

1 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2、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的进行表达与交流

以上两点是新课标关于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总的要求和基本的能力目标。强调活动过程的体验、交锋、尝试、情感和领悟,强调精神的介入,那么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对此有所渗透,在参与活动的意识、方法及自我提高的技巧等方面引导。应该说这一节课,是在这种目标的观照下考虑的。

    其次,关于内容的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精神的体现。“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具体的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所以,课堂教学目内容应建立在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应该是激情和设境的结合,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情绪高涨之状,走进交际场,去做进一步体验,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特点创设意境,可直接布置环境、事物、气氛等特定场景,还可以模拟生活联系实际摄取生活场景、老师语言引导描述渲染场景等等,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提升创新思维水平,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基于此,在内容的设置上考虑两点:

1、情境设置有针对性:

言语的动力来自具体的情景,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否则,就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对“举起你的手”这一话题的思考确立,也反复琢磨,因为标题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暗示、一种鼓励,要主动、要自信。设计时是考虑到本班学生是新组建的班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需要相互了解.抓住学生的渴望,给学生创造个性展示的平台。注重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张扬。

同时,要把握在日常生活中研究的实践原则。设计和明确生活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拓展空间,采取多种方式,让口语交际的实践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有创意的表达与交流,学会得体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提高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基于上述考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话题:

1)江苏省中语会暑期中学生社会实践夏令营,面对来自全省20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学生代表,请你做自我介绍。

2)高二(6)是新组建的班级,请你自我推荐班长或劳动委这两个职务。

3)凭一张名片去见一位从不认识的老师。

4)两位网友初次在金陵中学紫藤廊见面。                   

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所有这些情境正是基于此设计的。

2、注重民主化意识的渗透:

教学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预设的方案,但又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口语交际教案要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来进行设计。这是因为口语交际话题的开放带来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例如话题在网上聊得投机的两位网友初次在金陵中学紫藤廊见面,这种口语交际活动就要纳入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背景、感悟生活程度、知识积累不同,在具体的情景中,必然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各种差异。课内外的完全打通,给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差异,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这里强调灵活调整,不拘泥于活动涉及的固有环节,不是严格照已有的流程施教,而是根据灵活多变的现实课堂加以灵活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是一厢情愿,才能更好的体现民主。

教师的民主意识不是仅停留在课堂上,才能自如的渗透给学生。凡是充满人性的而且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就是民主的教学,对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民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土壤。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其提供自由的施展空间。

  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要给学生创设“敢言”“乐言”之境。

    由于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而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减少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较为宽阔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自由学习,活动互助,提倡在分组合作竞争中,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使学生的思维在口语交往中得到充分活跃的训练

语文这种能力是无法灌输的,只能由学生自己养成,没有学生自己的参与、感悟、积累和体验,没有民主参与,教师给予的和书上记载的只是外在的东西,很难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

    又如,我对《古典诗歌鉴赏举隅》一课的教学设计:实录片断

师:诗歌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他同饮茶、喝酒一样,都要品尝味道。知味者不仅能赏其佳味,且能品出高下,获得美感;不知味者只是囫囵吞下,“淡乎寡味”。历年高考出现的古诗鉴赏正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近年高考更是突出了同学们学习诗歌的审美主体性。同学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学习古诗,应该说对古诗鉴赏都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那个同学来谈谈?

:要知人论世,抓住诗歌意象分析。                                         

:还要注意表达技巧。

:说得很好。

师: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一座座屹立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古代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断的长廊.

历年高考出现的古典诗歌鉴赏正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近年高考更是突出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审美主体性.对一首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除了调动平时书本的,生活的积累外更要突出其中“读”的心理感受(板书:读),问:“读的”内涵?

:谁来谈谈“读”的内涵?               

生:就是反复诵读,其意自现。

:对,“读诗”非常重要。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读你》:“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啊?

:噢,可能是写男女间的相互欣赏吧?

:“你”是谁?“你”是人吗?人能读吗?

:能读,这里“读”的意思应该是“走进”,是理解吧。

:能具体说说吗?

:就是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外貌,更要读他的内心,读他的综合素养。

师:不错,很会“看”人,不仅看外在,还要看内在。越“读”越好,所以不厌倦(众笑)。这里所说的“读”的内涵,非平常意义上的“读”,而是用心去读,透过字里行间,走进诗的意境(以此引出诗歌意境的话题。)

“悟境”,“体情”,“察意”,(投影)

………

教学感悟:围绕课上内容,适时介入与之相关的话题,于幽默诙谐中引发学生思考,比如:为引出诗歌意境这一话题,用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读你”打开;为让学生理解诗歌需借助联想、想象,以婉约派词为例,诱发学生“敏感”的话题,在生动形象中理解抽象问题。学生在无拘束中自然会放松,拥有舒展的生命,让知识在愉悦中生成。

   在讲到“诗歌需要借助联想与共鸣”这一问题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所以读诗时,弛骋自己的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蕴

问:如何联想或共鸣?感觉→感染→感触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煎梅》)

:如何理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好像情人之间的思念吧。(众笑)

:请一个住校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此诗句的理解?

:老师我还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众笑)

:你所说的“这方面的情感”是指什么?

:就是……                                               

:噢,我明白了,你是说爱情吧,这也没什么,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不要羞于表达,当然你们年纪尚轻,专心于学业,丰富自己才是首要的。同学们能否把爱的这种情感想得更开阔一些?好,我们还是请这位住校生再谈谈。

:可能是我爸爸妈妈想我,我也思念他们吧。

师:很好,想的开阔多了(众笑)

:这两句诗,写的是婉约派的柔情蜜意,同学们虽然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但并不影响你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迁移:比如住校生,离开父母,互相惦念的心情是相仿的。又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情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差不多。“体情”这一步是关键,关系到能否进入原诗的意境,而对情感体会的深度也是对诗领会的深度,如果不能对原诗产生共鸣和想象,也不能算真正读懂了诗。

教学感悟:把握时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适时点拨,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中的情感体验加以比较,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经验可以有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的书本经验。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一种的观念的更新,它带来的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生动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旨。让学生做到:愿意学习、善于学习,我以为:

1、  让新课程理念常读常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长驻心中。

2、让课堂教学内容开放自如

   拓宽学习的渠道,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让学生有自主研学的习惯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