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朱建廉老师在金陵中学微格教室给我们“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训班”(简称“特后班”)的学员上了一节示范课,听了这节课,大家都觉得收获颇多。值此“特后班”结业之际,以我的听课心得作为我的毕业论文上交,请给位导师和同学审核。谢谢!
一、娓娓道来,闲庭信步
朱老师宣布上课后,投影幕上首先展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状态”的文字,问学生这是什么规律,学生微笑着答道:牛顿第一定律;紧接着出现“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文字,追问:这是什么规律?学生笑着齐声答道:“牛顿第二定律”。老师接着问:“牛顿运动定律的体系除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还有……”学生都大笑着喊道:“牛顿第三定律。”黑板上出现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这样一种引入课题的方式,像聊天,像游戏,像调侃,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甚至有一种过家家的感觉,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的弥漫着情味。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知识复习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到“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和“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更可以让学生齐声回答,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为进一步学习铺垫情绪。但是我觉得朱老师的这种导入方式,既复习了知识,又好像不是为了复习知识,更像是说:“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师生平等地一起享受课堂带来的享受,幸福着课堂带来的幸福。
二、拾级而上,渐入佳境
展现课题后,朱老师请学生阅读文本,要求:带着问题读,读出问题来。教师首先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任务清楚,目标明确。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有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理解?
在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让学生依次来讨论、交流。
学生对问题1——物质性回答准确到位,朱老师还是进一步用手拉弹簧来说明手和弹簧都是物,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并重复初中教材中的事例,看似多出来的语言,实质是在想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抽象的概念,存在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
在对问题2——力的相互性的讨论中,朱老师充分利用书本上的事例,进一步诠释力的相互性。施力物体同时一定又是受力物体,并指出,“不管列举多少事例,都是做不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在逻辑上是有漏洞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反例出现”。也只有在朱老师的课堂上,才会不经意地出现让学生醍醐灌顶的名句。
在对问题3——第三定律内容猜测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学生对内容非常熟悉,感到太简单。提到内容之简单,朱老师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在牛顿年代,这是一个非常难懂的高深的理论。自然而然地说出“文明的进程,实质上就是把知识变成常识的过程”这一佳句。娓娓道来,字字珠玑啊!
在评价实验测量的功能时,朱老师说了这样三句话:观察不能解决定量问题,经验不能解决定量问题,定量问题必须靠实验测量。看似简单明了的话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文明进程,一定也是科学研究方法平民化的过程。
三、信手拈来,鬼斧神工
朱老师给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有:两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根细绳。这与课本上实验器材不同(教材上只有两个弹簧秤,我平常都是让学生对拉弹簧秤来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很多同学做实验时没有用到钩码和细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下列步骤:①将钩码挂在一个弹簧秤A上,记下读数FA;②将弹簧秤B和细绳连成一体,挂上钩码,记下读数FB;③去掉钩码,将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对拉,让弹簧秤A到达FA处,读出此时弹簧秤B的读数;④比较两个读数的大小关系;⑤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除了运用传统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朱老师还使用了DIS传感器实验,演示了一对力传感器在对拉时,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满足作用力和反作用等大、反向、共线的特征。突出了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性质。
一个钩码,巧妙地解决了弹簧秤读数不准或两个弹簧秤不完全相同的困难;一根细绳,精确地反映出相互作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实验的进程,我们情绪从惊奇到惊讶,最后是惊叹!看似教师不经意设计的细节,却处处彰显出师者匠心独具。
四、踏雪无痕,大道至简,
带着问题读,读出问题来。这是朱老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
在牛顿第三定律内容学习完之后,朱老师又引导学生一起深入讨论,问:“这节课的任务明明研究的是力的关系,为什么把它叫做运动定律呢?”这就是读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因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的关系,也一定反映着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这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给学生留下不仅仅是答案,而是给学生以效仿的范本,给学生如何读出问题来的启示,是方法的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教育。学生一定会觉得,这是聆听了优美旋律后的余音绕梁,这是品尝了美食盛宴后的回味无穷。
“读出问题来”的第二个问题是:牛顿运动三定律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述运动及其变化的?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第一定律定性说明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第二定律定量研究力对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加速度;第三定律研究的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紧接着朱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力F反映一个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F△t反映了该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多少,即变化量。让学生自然由“相互作用力的等大、反向、同时作用”的规律得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两个物体变化的总量是零,是不变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千变万化的,就在这千变万化中,有个运动的量,是不变的。物质世界,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
在读出问题来的环节中,朱老师分析了牛顿运动三个定律的区别和联系,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之间的递进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对牛顿第三定律中相互作用力对运动变化的影响,采用了避繁就简、举重若轻的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娓娓道来中,说的是平白的语言,讲的是深奥的道理,闪耀的是智慧的光芒。
牛顿第三定律,这是一节非常传统而又非常平淡的一节课,内容简单平实,没有知识难点,没有思维障碍,平时在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把它作为一个识记的规律,轻描带写,一带而过。与其说是舍不得花笔墨,还不如承认自己确实没有多少笔墨可以花在上面。听了朱老师这节课,我受益匪浅。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使课堂成为师生向往的乐园,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由衷地感谢朱老师给了我们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