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陵中学!
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 教师发展处  | 金陵光  | 金陵光2013年秋季版
赵巧林-灯火阑珊处的呼唤——由学生来信引发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再思考

【内容提要】:

新形势下,班主任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怎样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怎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改变传统地师生地位,改变传统的关爱学生的方式,用平等、民主、信任的方式,用书信、电话、网络的教学手段去抓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班主任工作顺利展开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   学生    改变   方法

 

【正文】

《孙子兵法》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怎样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开始班级工作?三年之中、三年之后,为什么初始差异不大的班级学生之间在学业、人格、品格等各方面的对比中竟产生天壤之别?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是这三年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所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因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发生了偏差。

说到方式,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什么方式不方式的,当老师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爱心,要爱学生。此话不假!所谓“带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这个岗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关爱学生!

但问题是:怎么爱?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爱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生气之余,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食羹匙,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喂食鱼油的方法。

有一个年轻的牛仔想把一只小牛赶进牛棚里喂食,可是这只小牛不愿意进去。年轻牛仔用力地抓住牛角,想把牛拉进牛棚,可是拉不动。牛仔的爸爸见到了,也出来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可是这小牛发了牛劲,抵死不从,无论两人怎么费劲,小牛都不肯进去。这是他们家的保姆出来,轻轻地吹了一声口哨,然后把大拇指塞进了小牛的嘴巴里,小牛含着保姆的大拇指,乖乖地跟着她进了牛棚。

这里,笔者并非把我们的学生比作狗或者牛。但这两个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师教育学生又是多么的神似!我们以为我们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我们给他们的东西都是为他们好,可是万没有想到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拚死不从。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们的东西吗?当然不是!学生所抗拒的是我们给予他们爱心的方式!而我们所缺少的也正是对教育学生规律的正确认识,让我们吃力和痛苦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学生,而是来自于违反规律。

那究竟如何去正确的关爱学生呢?我们来看下面一封笔者收到的真实的学生来信

巧林兄:

    我是杨璋。首先请原谅我不用“老师”的敬语来称呼你,并不是我不尊重你。相反,我非常喜欢你,初中你带给我政治课的自由氛围,现在你又分散话语权,鼓励大家在课上提出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对个性的推从,让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所以,我希望可以以好朋友的身份向你谈谈我的心里话,好吗?

    先说我为什么选择史政班。我的中考成绩是601分。高一末报选科志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文科生,大学招的就少,将来找工作也不容易。况且,文科班大都是理科成绩不好的同学,将来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尽管他们苦口婆心,为我的前途担忧,可是我一直向往的,却是人文工作者干净纯粹的内质和一颗博大而又敏感的童心,向往夜听穿林打叶声的灵感和悸动,向往外交之中充满智慧的神采飞扬。

    我也曾经想过,在高中里咬牙读不感兴趣的理科,到大学再选文科。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我扔进了垃圾堆里。没有必要浪费自己宝贵的高中时光,只要汲取自己感兴趣又有益处的知识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以我的理科成绩,也就能上东南一类的大学,这些学校的人文学科的实力都不令我向往。今年夏天,我一遍遍地对自己说,我要上北大。

我想,为什么人会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气盛?可能并不是因为无畏,而是因为害怕,怕自己有一天会背离自己从前的梦想,怕自己变得连自己都不敢认自己。所以要趁着年轻,“嚣张”得活着。我非常喜欢《最初的梦想》中的一句歌词:最初的梦想,一定会到达。只有实现了渴望,才算到过了天堂。

大学不是站在围墙外,大喊几句“我想进去,芝麻开门”就能进去的。现在的高考形式似乎对文科生更有利,最终参加高考的三门功课中,有语文、英语两门偏重对文科思维的要求。这是一个契机,一定要抓住。对于文科生来说,数学绝对是最拉分的科目,我会紧紧学好数学的。选择文科,就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背诵人人都会,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考方式。希望巧林兄可以交流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讲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该说说对班级的想法了。我觉得,为别人多多考虑一些的人是幸福的,这样不会太计较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心态淡定平和,感恩知足的人,特别容易快乐。可能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吃亏了,挺傻的。我就是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快乐的傻子。从踏进这个班开始,就被打下了三班的烙印,它就是我的班。我想做三班的班长,它的失败是我的耻辱,它的成功是我的荣誉。我希望可以做到让巧林兄骄傲。凡是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我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这就是人文学科吸引我的地方,试想,站在大台之上,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把自己的思想和激情传递给台下的每一个人,该是多么饱满的生活方式。

而对你巧林兄的要求,很简单:1、相信我们这个班,未必要过分乐观,但一定要充满信心。2、管理好班上的纪律,手段尽可以非常严格。3、对自己不要太苛刻,要注意身体健康。

最后以一句话送给你,与共勉: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努力过了,即使失败,就不会有遗憾,不会有叹息,不会懊恼自己没有跳起来去够那三尺高的希望。

                                                        你的好朋友    杨璋

                                                           xxx

在这封信中,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令人吃惊地呈现了出来!而这种“新”却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良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取得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由他教走向自我教育、由单纯说教式教育走向心育的必然要求!

身份的平等到心灵的平等。究竟该如何定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师,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是“戒尺、威严、惩罚”的代名词?传统伦理思想中的教师地位让我们的教师很难真正地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很难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地位平等的位子上!而在改革开放进行到现在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民主、平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改变原先旧的师生地位,以更民主、更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应是每一个教师的上上之选。教师与学生都在知识的天空下纯粹的生活着。而在上文中“巧林兄”、“个性的推从”、“你的好朋友”等等无不透露出在平等、自由、民主的天空下,学生真实而健康的心灵!

信任,从他育到自育。哲学上说,外因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怎样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品质一直是困扰每一位教师的重大问题。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当中,很多时候,过多的指导、甚至指责反而会加大学生对你的反感。这时候,放开手去,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她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只要站在他们/她们身边,看见他们/她们走偏了时,轻轻地点醒他们/她们就够了。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能走好自己的路。当然一开始,也许需要我们多提醒一些,但一段时间后,我们需要切记的是放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灵向你敞开了,学生的思想被你掌握了,学生更是在你默默地引导和其自身的反思教育中实现了自我的完美跨越!再看信中所言“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努力过了,即使失败,就不会有遗憾,不会有叹息,不会懊恼自己没有跳起来去够那三尺高的希望”,学生做形成的这种良好的自我期待怎能不助我们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真诚,做学生心中最好的朋友。也许,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困扰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教师们自己也感到委屈:为什么自己的好心好意,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和接受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真诚”上。学生,特别是屡犯错误的学生其实几乎都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在他们做错事的一刹那,他们已经想到了自己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父母的怒骂。为了自己能够经过这些“考验”,他们就提前在自己的心理想好了对策:态度端正、承认错误、蒙混过关。然而,他们所犯的错误并没有真正地给予自身以心灵的警示,接下来便是一个接一个的错误。这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不在公开场合去批评他们,我们不要把他们带到办公室来“谈话”,我们不急着去请他们的家长......我们能不能在操场上和他们聊聊?能不能写封信给他们,告诉他们你很在乎他们的改变?能不能把信中的署名主动地将“×老师”换成“×××”?能不能打个电话给他,告诉他老师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他?真诚地对待学生,别把学生仅仅当作学生,你才可以成为学生心中最好的朋友!

有些老师很擅长“用熨斗把学生烫平”,从而班级工作秩序井然,但,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心在哪里,他自己在学生心灵成长中的位子也难以清晰地存在。孙子曰:“凡用兵之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德仁兼备,靠的是天道人心,以霸气压人,虽也能迫人服顺,但终究要埋下反叛的种子,时机一到,旧病又会复发,并且不会减轻,只会更加厉害。那就改变我们的教育方法吧!学生抗拒的,不是我们所给予他们的爱,而是我们爱他的方式。让我们在教育上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备注及参考文献】

①:这是一封真实的学生写给我的信。它发生的背景是在高一学年结束,学校进行文理分科。在我接手的文科班级组建的第一天,我就让每个学生给我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形式、字数都不作要求,只是特别强调是“写给赵巧林的”,而非“写给老师的”。

②:高一下学期,为应对高考模式的变化,所在的学校进行了文理分科

③:2005届南京市中考总分是640

④:参见《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89页。

版权所有:南京市金陵中学   苏ICP备050097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