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主任成长的角度讲,我的班主任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管——理——建。
一.管者,乐器也,以生为“器”
“管”的引申义就是“管控”。它最大的特色是班主任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全面强制的摁在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的脑海里,连教室里每一个空气分子里、秒针每一个滴答声里都充溢着班主任忙碌的身影和埋怨的叹气声。
班主任无所不问是“管”这个过程的工作思路,时而有做“警察”时的威严和力不从心,时而又充溢着做“父母”的责任感和不被理解的委屈。
学生在班主任眼中就是一个竹子做的“乐器”而已。
强制是“管”的主要手段。就像计划经济的社会阶段一样,此时的班主任工作也属于“计划管理”阶段。班主任眼中都是学生调皮捣蛋的身影,因此此时班主任常常满脸严肃,牙齿紧咬,小题大做,宁可错罚一千,不可漏网一人。批评、呵斥、惩罚、告家长都是班主任的常规动作,当然自选动作更是层出不穷。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那样“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 。
这个阶段,班主任最大的感受是身心俱疲——为“生”消得人憔悴。
二.理者,琢玉也,以生为“玉”
“理”的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此时班主任往往把学生当做“玉石”,觉得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宝贝,就像贾母搂着宝玉叫“心肝”一样。“理”就是依照教育规律做班主任工作,使工作越来越“顺”,“顺”教育规律,“顺”学生正常发展,而不是“管”阶段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班主任工作一旦要精雕细琢,那么班主任内心开始安静下来,重新把束之高阁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拿出来,吹掉上面的尘土,阅读自己以前嗤之以鼻的枯燥文字,思考班主任工作的真谛,思考“学生”“班主任”“教育”这些司空见惯概念背后沉甸甸而又鲜活的含义。
视学生为“玉”,学生的人格得到了重视,教育回归到“人本位”上,班主任眼中有了“人”,开始尊重学生,开始自觉的发扬民主,工作方式自然转到“理”上,“计划模式”开始转到“市场模式”上来。
此时,班主任工作就像大禹治水一样,“低作堰、深淘滩”,牵、引、拉、疏、挖……理顺学生思想中的“拧、绕、缠”之处。不是像“管”阶段那样“快刀斩乱麻”,图痛快。此时班主任工作该管则管,该放就放。《红楼梦》中,王熙凤因为“管”得太凶而生病,继任者之一是探春,她根据贾府入不敷出,人浮于事的实际情况,采用“理”的方式来做荣国府的工作,例如,对于大观园,她采用承包制方法,于是下面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依照“玉石”的自然特点,“因势象形”,“琢磨”出它的最大潜力。
班主任感觉到一点成就感了。
有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才能有“理”。
三.“建”,立也,即立人。
此时的班主任工作往往极富有“建”设性,就是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为学生当下打算又为学生未来负责。
在具体工作表现上,“管”时班主任行为更多的是着眼硬性纠正学生的不足,而“建”更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最主要的是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最大潜力。
“理”这个阶段,着力点更多的是学生的当下,“建”不仅是着眼当下,更多着眼点是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建设学生的未来。
班主任从“累”到“静”,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时是真正的教育“市场模式”,让教育规律指导班主任工作。
“建”优于“管”“理”的不仅仅是方法上的,更重要的还是教育思想上的。
“建”的基础是学生主体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格上尊重学生,教育目的上唤醒学生发掘学生潜力,教育方式上春风化雨。
因此,“建”字当头的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的就是“立”学生。此时,学生不是老师的个人器皿,也不是老师的宝贝或者什么“玉石”、“花园”,在人格上,学生老师是平等地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