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笑日,是唯一的一个以人类的行为表情命名的节日,从1948年起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
微笑是一种态度,在对别人的微笑中,你也会看到世界对自己微笑起来。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面带微笑?好像很多时候我们笑不出来,微笑有时的确不容易。
也许学生和家长(老师)就是对立的吧。不止一个家长跟我讲过孩子现在很叛逆,家长说话根本不听,不谈学习还好,一谈学习就翻脸,关在自己屋里,对你不理不睬。家长说,学习怎么能不谈呢,高中这个阶段这么重要,落下来怎么赶,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现实咄咄逼人,家长们已经无路可退。
啊呀,压力好大。我们还是先关注一下学习以外的东西吧,哎,学生说不定也是这么想的?这是我瞎猜的!但学生可以从学习以外的地方收获成功与自信,似乎是肯定的。
C同学就是这样。他参加了“模拟联合国”,高一上学期成绩就一直很稳定,在年级580名左右,家长多次跟我联系,我也找他谈话数次,但都无功而返。每次谈话他都一声不吭,频频点头,但掉头之后似乎一切都没发生,搞得我都有点想放弃了,这样的孩子,让他自生自灭吧。但家长显然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于是斗争一直继续,到了高一下终于大爆发了。
他的母亲向我诉苦:寒假搞了一番(模联)也就算了,3月份到北京去也忍了,但跟孩子说好了,这是最后一次出去了,以后继续搞也行,但不能再出去(到南京以外的地方)了,孩子答应了。可但是,但可是,五一宁波的模联活动C又提出要去,原因是其他孩子临时退出,C颇有点临危受命的意思,自然更加奋不顾身,而家长则要疯掉了。
C晚上要用电脑,家长规定学习每40分钟休息一下,你可以用10分钟电脑,于是眼睁睁的掐着表,跟孩子分分计较,家长没有错,孩子你得讲信用啊,约定好的要说话算数啊。
孩子也很可怜,不自在不配合继而变成了不信任不交流。家长巴望着要跟他谈条件,你到底怎样才能全心全意的去学习,你要搞到什么时候,你每天用多久的电脑,你一个人关在屋里究竟有没有学习?孩子一言不发,非逼着问就是争吵,C说我不睡觉了,说我不起来了,说我今天不上学了……家长又有些慌了,怎么办?
C的母亲倾向于强硬,父亲还想怀柔,但都没有效果,晚上10点钟发短信给我,要不要拔了网线,收了电脑,看他怎么办!我想不能坐视了,家长已经急了,需要冷静一下。
那天孩子的母亲来学校了,一番控诉,一把辛酸,我说了半天似乎也作用不大,平常的安慰已经无效。找专家吧,先是
我在谈话的一瞬间“悟”了。我一直跟家长站在一边,真的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想过,这原本不是难事,道理上早就懂了,但因为前面屡次谈话产生的“挫败感”,让我已经和家长一样固执了,学习,学习,跳不出来。
我开始转边,劝家长换个角度看问题,甚至建议她去看看孩子在模联会场上的表现,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你的态度会有所改变,但家长觉得全无可能,孩子不会让他去,而且这并不能解除她对孩子学习的担忧。是啊,学习!
于是又提出找物理老师,C是物理课代表,好像还是蛮听物理老师的,问问他有什么好办法。物理老师分析的更显犀利,学习其实不算什么,重要的事情多呢。你可以哄他,但不能逼他,你逼他,万一出了什么事,到时你也觉得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但只能是追悔莫及,有什么意思呢。
我最受启发的是他讲不能跟孩子讲我去找老师了,即便真找也要偷偷的,不让孩子知道,孩子忌讳的究竟是什么呢?孩子跟父母有了矛盾,甚至于闹僵了,亲子交恶,但在学校他可能会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他要维护自己的形象,要面子,哪怕是装的,也要在老师同学面前做个好学生。可是家长如果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就完了。孩子可能真的会出事,破罐子破摔。
孩子会长大的,很多事没你想的那么糟糕,关键是要跳出来看。
班上有那么多学生,老师关注不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家长也很忙,只有一个孩子却也难面面俱到,于是乎不出什么事,双方就相安无事,出了事儿……那能出什么事呢?学习!尤其是期中期末的成绩出来以后,就是出事的时候,指着他的缺陷穷追不舍,咬住不放,孩子肯定反感,进而要么敷衍你,要么反抗你,不要你管!可是你怎会不管,于是就会纠缠,就会搞得头昏脑涨,甚至于家中乌烟瘴气!
因而作为老师(包括家长),真的应该多多的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综合的去评价他,多表扬他、多鼓励他,而不是只在出事儿的时候责问他。信任是基础,而信任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你的立场孩子很清楚。
五一以后,C从宁波回来,我很真诚的问他此行的收获,有没有拿奖啊?他说没有,我暗自懊恼,失去了表扬他的机会,但他认真的跟我说了他没有拿奖的原因,我也认真的倾听着,并且体会到了信任的温度,于是紧接着充分表达了我对他的理解……这是我们俩之间最成功的一次谈话。
教育孩子总有笑不出来的时候,但微笑的确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关注孩子的每个方面,你会收获胜利的、满足的、欣慰的等等各种笑容,存在心底吧,留在“出事儿”的时候,把它们拿出来,化作微笑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