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中,我校高三(13)班的费欣意同学以418分荣获南京市高考的理科状元。回顾高三年级的复习生活和高考考场上的种种表现,费欣意同学的感触剖多。应本刊之约,费欣意同学以《我的故事与你分享》为题,将她所度过的高三经历呈现出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
无论成功是否可以复制,故事总是可以分享。今天就来说说我的故事而与大家分享。
1、从“挂科”到“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次高考中我的物化两门都是A+,但其实在高二的时候,这两门都是令我极为头疼的大问题。分科之后年级里按照语数外三门的总分排名,在高二的一次大考中,虽然我的三门总分位列年级前十,但是化学却是一个不及格的成绩。前一天还在台上接受表彰,第二天转身就进了补考的考场。
考试考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较量,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
这次不及格对我虽然并不是多么大的打击,但是冲击还是有的。考试很难,挂科的人也很多,这是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但却并不是将挂科这个事实弃之于不顾的理由。
在迎战高考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的就是自信心。挂科之后最忌讳的就是自暴自弃,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既然能让自己的语数外排在前十,那又为什么做不到把自己的化学分数提上六十?
一个人的成绩在某个时期内出现波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种波动的过程中,自己的信心和信念要能持之以恒。自信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去相信自己?当然,盲目的自信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自信与清醒地认识自己、保持自律与自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对待考试成绩,我们要放平心态,一次考试不能说明什么,不及格的结果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究竟是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还是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高二的时候我的化学学得很浮躁,写作业常常是写着写着就忍不住去翻一翻答案,上课的时候听懂了只言片语之后就常常走神,导致基础知识的储备漏洞百出,做题目的时候自然捉襟见肘。虽然我从挂科的经历中已经看到了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不足,但是直到一轮复习之前,我都没能找到什么捷径来挽救我的化学。
化学一轮复习重基础,那就在这个环节上下狠劲,我的方法就是抄,抄笔记。上课的时候幻灯片过的快,来不及往笔记本上记,那就先往草稿纸上写,等到课后再抄在笔记本上。我不否认这个办法很笨而且很费时费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很有效。一轮复习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得到了回报,实现了从不及格到等级A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大家常用的一个词,逆袭。
再谈到高考复习过程的心态。有了自信与自我认识,我们还需要一种张弛有度的心态。
2、从“被黑”到“较劲”——刺激与潜能
除了化学,我的物理也曾一度陷于低谷,而这段时间里,物理老师偏偏是每节课都要多少给我挑点刺,或是找机会批评两句。为了应对物理老师这种每天不黑我两句就不罢休的状况,我只好每节课都竖起耳朵,抖擞精神,无论如何也要答上话。通俗点儿说,就是在
想想那时,每次一见到物理老师就头皮发麻,每次一上物理课就如临大敌,然而最后得到的回报却是丰盛的,这就是适度的紧张感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3、有所为,有所不为——“喝咖啡”与学习并不矛盾
但是,“喝咖啡”与学习真的是处于互相矛盾的对立地位吗?
适度的紧张感有利于考试的发挥,但是过度的紧张却会有反效果。高考诚然重要,但即使是在紧张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在我看来,生活品质还是应该得到保证。
我有不少同学,每天写作业复习一直到十一二点,一到周末就奔波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之间,附加一大堆自己买来的辅导书,生活的内容除了吃饭睡觉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只剩下了学习,就像一张拉满的弓,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
我每次看到他们,再看看写完作业就自觉去玩的自己,都会感到十分惭愧。当然,我也是个有节制的人,从五月初开始,为了响应高考在即的气氛,我也自觉地把手机电脑等等刀枪入库。
但是劳逸结合对于漫长的高考复习过程来说,在我看来也是必要的。于是我用电视剧取而代之,当然了,每天看且仅看一集,这是保证复习节奏“松而不散”的必要限制。
看电视,不代表不认真学习,这种宽松的生活也是有前提的。高考的复习绝对不能从高三才开始,高二,甚至是高一就要开始逐步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整合。高三最后的一段时间,不应该出现对大面积的知识感到陌生的情况,这段时间的任务是查漏补缺,是进阶提升,而不是对着一堆早在一轮复习时就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发愁。
学习就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的突击对于期中期末考试是比较有效的,但对于高考这种综合性的,涉及知识面广的考试,实在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我过的还算轻松,我的同学们都说,像我这样向来都是一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样子的人,能考成这样简直是天理难容。
这固然与家人不给我什么压力,自己也并不抱有什么非要考的好的不得了的过高期望有关,但关键还是在于我常常用来为自己辩护的一句话。
“都到高三的最后了,该会的早就该会了。”
我把高考放在心上,但不是总是把它放在心上,人总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喘息的空闲。
我在学习,但不是总在学习,我也不会忘记给自己留下“喝咖啡”的时间。
4、无规矩,不成方圆——高考的游戏规则
作为实验班同学,我周围的学霸很多、大神很多,但严格来说,我是不能算作这其中的一员的。我既没有在什么竞赛中有过什么荣誉,自主招生也离分数线有几十分之遥,颇为讽刺的是,身为理科生的我,唯一一次获奖,还是在作文方面。
真要说的话,我最多也只能算是考霸,而学霸与考霸,这二者之间,往往是不等关系。
高考是一场游戏,一场规则明确且竞争激烈的游戏。在这样的一场游戏中,知识并不是唯一的取胜关键,它在需要完备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健康的身体与健全而积极的心理,需要用于应对游戏的技巧与规范。甚至在有些时候,知识的掌握与否与答题的正确与否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用我的物理老师的话来说,考试是件简单的事,题目你可以不全读懂,但是答案你却可以写得对。这,就是关于考试技巧的问题了。
考试技巧不一定人人都会,但是考试规范却是人人都该遵守的。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是什么?是明明会写,却不幸写错。世界上最最悲惨的事又是什么?是明明写对了,却拿不到分。同样的一道题,同样都是正确答案,一个写的条理清晰、规范整洁,一个写的乱七八糟、散漫随性,二者得到的分数,便可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字迹的清晰工整与否,往往与得分的高低有着直接而显著的联系。
在这个方面,我确实是占了不少便宜。我可以有些自夸地说,我的笔记常常被同学奉为范本加以膜拜,我的试卷也可以被老师直接拿来复印作为答案,也许我不是最聪明,但是我至少可以做到最规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平时的考试乃至是作业中,都努力保证格式严谨、思路清晰、字迹工整,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才能在最后的决战中用清爽美观的卷面为自己赢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作为高考这场游戏的参与者,只有乖乖遵守它自带的规则,才有可能博得理想的成果。高考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的故事讲完了,高考就是一道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要迈过的坎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模式(做对的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系(用对的方法做事),生活中不光有学习的辛苦,也应该有咖啡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