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开启心扉 平等构建和谐
----班主任实践与思考
严 飞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时时处处都可以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和创新性意识。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班主任的功能也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研管理、由权威管理向对话管理转变。因此,班主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中提出来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贯彻学校的理念,把握好以人为本的实质,从观念、方法上具体落实这一理念,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使育人工作迈向新的台阶,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依靠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存在与价值,人的情感与沟通。班主任面对几十名学生要运用能级原理,贯彻“一人一角色,人人有角色”的教育要求,做到“静有其位、动有其规、各有各位、各献其能”。
2.开发人的潜能——凡人都具有潜能,即使所谓差生也有潜能。我国古代教育有一条原则是“扬长避短”,可是班主任大多是“抓住短处不放松”,这样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暴自弃。
3.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4.塑造高素质学生——每一个学校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学生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
5.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二、创新班级管理,实行学生“四自”
现在较普遍的是班主任独揽班级,学生的道德生命在重压下成长。班主任辛辛苦苦管理班级,耐心教育一个个学生,累着,苦着,闷着。可是学生不理解、不买账,怨言多多,有的学生高声呐喊:“我们要人权!要自由!要自主!”师生情绪上的或暗或明地对立着,如今乃是普遍现象。面对如此现实矛盾,我们应该实行学生“四自”即思想上自育、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管、体艺上自炼,既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生长,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1.循序渐进的推行由学生自主管理属于自己的班级。
班级管理创新之举措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班级群体发展规律,班主任要重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将班级“归还”给学生,将集体与个体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做班级的主人。这样,在学生长大之后,将会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主人,成为促进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先生说,我主张德育注重自治。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以小组集体为自主管理的主要方式;(2)以班级班委为主力的自主管理方式(民主选举班委);(3)全班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方式(值日班长制度)。
2.帮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定位与角色互换。
首先,班主任要摸清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人而异,适当定位,以尽各个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才”。
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角色互换。定期角色互换可以产生新鲜感,防止厌倦心理;还可以通过角色互换,有不同的角色体验,经受多方锻炼。
在条件基本成熟时,可以试行师生角色互换,如设立“见习班主任”或“班主任助理”。
3.利用多种情境,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如设计成功情境、挫折情境、竞争与合作情境、师生合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提高自主管理水平。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优秀榜样的形象凝聚着人的高尚品德与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以光芒四射照亮青少年的心灵,使之有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导向。因此,班主任应当努力探索如何富有实效的榜样教育。
4.实行学生“四自”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实施民主化班级管理,应重在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形成责任感。首先要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参与班级工作计划的制订,参与具体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考评工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各种“负责任”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具有为班集体负责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越强,就越能发挥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班级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在教育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上了教育发展的日程。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和一门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恰似学生成长的外衣,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来渗透教育的真情,蕴含教育的哲理,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班级文化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怡情”。
班级文化是否浓郁,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可以结合中学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在教室张贴本班老师、学生的凡人名言或精美的书画作品……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班级同学的竞争意识,发挥个性特长,树立创新思想,激发大家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添学习生活志趣。同学们倘佯在自己创造的美丽教室环境中,既舒展了心灵,又有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2.班级文化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明理”。
“让校园的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理念启迪着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环境的教育功能,真正做到在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下面,都能透射出一定的教育哲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努力做到让环境这位无声的老师“说话”,坚持不断创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3.班级文化可以引发学生的行为——“导行”。
思想是行为的导师。有了正确的思想,必然会产生良好的行为。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掘利用每一寸教室空间,采取民主、开放的教育原则,积极发挥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让同学们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发现,以自己的笔触去发挥,去创造,构成了和谐的教育整体。
四、创新教育艺术,提高教育效果
所谓教育艺术,指教育方针的升华。班主任掌握教育艺术就必须具有正确教育思想,还要有爱学生的深情、丰富的知识、大度的心态、机智灵敏的思维、善于显露喜怒哀乐的表情。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前提
班主任对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同理心包括三个要点:(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在沟通双方同理心的互动中,我们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了解对方,与对方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也是在协助对方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教育;当我们的回应是具有同感的时候,对方会感到我们很明白他,从而有一种舒畅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受会促使他继续默契的交谈和回应。
2.谈心——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谈心是以沟通思想、解决问题和教育学生为目的的语言交流。班主任与学生谈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把握好“四心”。第一,谈心的基点——诚心。教师应以诚相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诚意,消除自己的防御心理,敞开思想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第二,谈心的条件——知心。教师要通过谈心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内心,弄清他们存在着哪些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学生的性格特点,觉悟程度和接受能力怎么样,等等。第三,谈心的过程——攻心。教师对学生展开攻心应当渐次递进,这当中不仅有教师的询问、理解和开导,也有学生表达的机会,以逐渐实现认识上的统一。第四,谈心的结果——舒心。要使学生通过谈心而心情舒畅,教师的爱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那真挚的爱,如故股暖流,熔化了颗颗失去了自信力的冰冷的心,使那些失足落伍的青少年振作精神,重现生机。
3.善于运用教育心理效应
教育心理效应很多,班主任可以随机选择运用。例如,登门坎效应(设置目标要有层次性,要把握度);罗森塔尔效应(设计教育要求应让学生达到“明天的快乐”);首因效应(班主任要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禁果效应(禁而好奇,如男女交往不能简单的禁止);宽容效应(表面宽容实则在思想上的要求是严格)。
班主任工作创新,不只是要研究具体的技艺,更需要奉献的精神。可以说班主任的天职就是奉献。而每一个班主任的价值就是在对学生的奉献中得到体现和升华的。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教育承担着特殊的使命,而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往开来,任重道远,班主任的职责光荣而豪迈!